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从互联网拯救历史\胡一峰

2020-10-23 04:24: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杜赞奇有本书叫《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有一个中译本的译者是我读书时的老师,这是我认真地读此书的原因之一。杜赞奇的意思大概是民族国家兴起后,历史的叙述方式变了,有些内容被遮蔽了。这话在方法上的意义大於其内容本身。按此推算,我们还可以从许多地方拯救历史,如中国以前的王朝史观,遮蔽的内容也不少。

  顺着这个思路,现在有必要从互联网拯救历史。历史至少有两层,一层是经历的,一层是经验的。经历的覆水难收,无法重来,也难再现。经验的是被意识改造了的,可叙可传。而不论叙与传,在网络的帮助下都变得容易了。没有网络时,生活也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了网络,这些事更容易被意识到了。

  古人说,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时下的生活,却为网来网往。比如网购,买到了称心的,忍不住要打个分,点个评,还嫌不足,又发朋友圈。这些生活的碎片,以前是只经历而不被意识的。碰见逸出日常之事,更是如此,必拍之而后快。拍虽无文字,也是一种“叙”。而拍的目的,更大半是为了“传”。

  史学家蒋廷黻曾有一问:现代的人知道张骞的多,还是司马迁的多。以往多从学问与事功何者为要解读。现在可立一新解。网络时代,张骞与司马迁合而为一,经历者自为史言,何劳他人之手。网络世界如网民之村。上网发布者,如村头说书人。欲引村民围观不散,需说些合乎听者胃口的东西,甚至添油加醋一番。比如,张骞出使后,开个西域徒步直播,总需拍些异族奇俗,与中土差异越大越好。若加评论,观点需极化。否则,热度日减,掉粉无数。待老张回到大汉,任司马妙笔生花,许以“凿空”之誉,网民必嗤笑曰:天天掉粉,吹什麼丰功伟绩。甚或连带怀疑太史公收黑钱,要人肉司马氏之根底。历史不能假设,这只是戏谈,但如预想将来,却或许并非戏谈。

逢周一、三、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