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文艺中年/《低音大提琴》\轻 羽

2021-10-19 04:28: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表演艺术门类主要就是戏剧、舞蹈、音乐和戏曲,我对每样表演都深感兴趣。现代剧场创意非凡,并以导演作为中心将各种不同表演融合交错,结合成崭新的表演模式。然而,以什么手法来融合都没有问题,最重要是结合的元素能够互相配合,和衷共济,方能让受众的心底深处得到共鸣。

  以音乐为例,新一代香港观众或许并不太认识广东音乐,更甚是不懂欣赏粤剧粤曲。有些年轻人甚至认为粤乐老土陈旧,嗤之以鼻。以香港的粤剧为例,其实该戏种甚是新潮,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名伶薛觉先已开始引入小提琴作为自己的伴奏乐器。小提琴于戏班称为“梵铃”,其后薛觉先再引入萨克管,即是“色士风”,以致其他粤剧演员亦引入不同西洋乐器,例如爵士鼓、木琴,甚至电结他,令到当时的粤剧曲式添上姿采,观众感到啧啧称奇。

  据说当时的戏班要引入西乐,其中一个原因是中乐本身较缺乏低音乐器,乐谱的旋律并不平均。可见一向并不被人重视的低音,有其绝对的作用。

  一九九五年的香港艺术节曾经演出一齣粤语独脚戏名叫《小男人拉大琴》。该剧来自一个翻译剧本,原本被译成《低音大提琴》,故事讲述一个交响乐团的大提琴乐师,如何面对生活、工作、感情和自己的人生。大提琴就好像乐师的伴侣,与乐师一起渡过艰难的岁月。一个大型交响乐团会有不同的演奏乐器,每件乐器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大提琴虽然外形较庞大,但作为和鸣乐器,有时难免被忽略。该剧以此作为寓意,任何人或器具都有其独特作用,有其社会功能和位置。除此之外,动人心弦的乐曲都会具备完整音阶,高中低音同样重要,互相支援和配合,方能成为美妙的音乐。社会亦如是,各人互相尊重,相互包容,方可谱出和谐的乐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