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油画家厐均难忘香江遇伯乐

2018-07-19 03:16:53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要用我的一生,创作属於中国人的油画。”面对几十年前一句“中国人画不好油画”的艺评,著名油画家厐均立下了这个约定。如今踏入耄耋之年的他,将一生奉献给艺术创作,默默耕耘,不求功成利就,只为坚守一个约定。日前厐均带来三十多幅作品,在中环交易广场举办其在港第四次个展“六十年的约定——厐均油画展”,与大公报记者再谈他生於内地、情繫香港再植根台湾的三地情缘。/大公报记者谢敏娴、王丰铃

  厐均生於上海,父亲是著名油画家庞薰琹,也是中国第一代的留法学生;母亲丘堤则是留学於东京的油画家,在福建是知名的“四大才女”之一。在父母的双重影响下,厐均自小开始绘画,并学习小提琴。他与其姐厐壔早在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便在广州、上海等地举办联展。一九四九年进入杭州美术学院,後转学并毕业於中央美术学院。之後在内地各大美术学院任教,并多次参加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一九七九年组织参与北京“新春油画展”,发起“北京油画研究会”等艺术团体,致力推动油画艺术发展。

  情繫香港植根台湾

  在内地绘画多年,厐均和太太籍虹在一九八○年带着女儿厐铫,决定到香港闯一闯。他忆述,最初来港,亦曾想过往法国,後来始终离不开中国文化。“离开内地前,我去探望父亲,他说我的‘灰调子’之好,世上少有。他认为我只要坚持这一特色,画二三十幅,办个展览,一定会出名。”厐均笑说。一切并未如此顺利,来港後工作难找,生活也难过,“每到月底就很紧张,不知道能不能付房租。”

  然而,千里马还是遇到了伯乐。厐均後来听取曾在港生活的朋友建议,到香港艺术中心搏一搏。“当时我直接去艺术中心找了展览部主任,向他们表达我想办展的意愿。开始是被婉拒,因为展厅至少需提前两年预订。”厐均说,他便展示了随身带的几幅画,那位负责人看後大为惊喜,最後破例将一个退订的小展厅以两星期六百元转租给他。由於没有工作收入,他又为这笔费用而发愁。“我唯有向至交傅聪借钱,幸好他迅速地借了我几万元,以缓燃眉之急。”厐均语带感激道。万事俱备,还借了东风。“我在香港一个人都不认识,展览开幕之日,恰逢同场另一画家的展览,这样顺道为我的展览带来人气,当时觉得出现了奇迹。展出的近二十件作品现场就卖出九幅,每幅三千港元,打出了名堂。”他回忆说,前来观展的还有香港艺术中心的设计师何弢,後经其介绍到中文大学外进修部任教,转而在浸大学音乐美术系授课,一教就是七年。

  一九八七年厐均再携家人往台湾定居,二十年间成为台湾艺术大学教授。他形容赴台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台湾不承认大陆的学历,我硬是通过了当局的各种考试。”他表示,当年规定应试者须有大学学历。那时,香港地区有七十个人报名,六十九人先後都收到了准考证,唯独他没有。他只好飞到台北,直接找到当地教育官员,想当面讨一个说法。厐均说:“他问我央美是大学吗?我理直气壮地解释了央美全称为中央美术学院,是大陆顶级的专业艺术学府,而毕业证书上盖有专管大学教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钢印。”

  对於厐均来说,香港是久居而怀念的地方。是次展出除了自画像、国画与油画实验作品《学习可染先生》,描绘家乡风景的《常熟南门街》,刻画现居台湾生活的《碧潭小街》,还有多幅香港题材的画作包括《香港兰桂坊》、《中环之林》等。他从台艺大退休後第一件事,就是回港开画展。不过,厐均坦言在港写生很辛苦,经常带着流动画箱的他在街上绘画,会被说“阻街”,多次被赶,至今难忘尴尬之感。

  “灰调子”是诗也是情

  音乐与厐均的创作密不可分,作品《音乐正在响起》正是最好诠释。他介绍:“这是一幅很特别的作品,一位摄影师帮我拍照,他的方式是在黑暗中,只以一盏手电筒的光源打光,所以我几乎要在漆黑中作画,配合着音乐凭感觉摸索,完成了这画室的一隅。我很满意这幅半抽象写意式的作品。”

  灰色,也是厐均油画不可或缺的色彩,源於国画的留白,温润淡雅,虚中有实。在画作《甲天下》中,深灰色处是山,浅灰是云,茫茫江水,形成另一层次的灰色,这近白色的灰佔据了画面的主要篇幅,大有“野渡无人舟自横”之意境。他认为,灰调最适宜表现中国风景,“它不是简单的黑加白,是用其他一两种颜色调和而成。颜色也分抒情和火气,我的灰调是一种柔软而抒情的颜色。就像《君子自得遊於艺》这幅画,我的人生就是遊走在艺术中,很多画都是自然形成,这也是我对艺术的一贯追求。”

  厐均的“灰调子”,应该是诗,也是情。   图片:置地公司提供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