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年轻人爱买临期食品?已造就300亿市场

2021-03-22 04:24:48大公报 作者: 俞昼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星巴克6元(人民币,下同)一瓶、进口巧克力10元三条、原价超百元网红食品盲盒18元一袋……因临近保质期,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贵价零食正以“白菜价”在线上线下热销,临期食品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艾媒谘询数据统计,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是显而易见的。

  临期食品在网络上的曝光率持续上升,豆瓣上有专门分享内容的小组,知乎上有话题和讨论,B站上还有UP主专门製作视频进行临期食品开箱测评。不仅如此,从线上到线下,四处可见各种“临期商品专卖”,淘宝上专门售卖临期食品的商家月销超万件,全国不少城市还诞生了一些区域型临期食品品牌以及实体店连锁。

  200万元货 直播半句钟扫光

  “我是误打误撞进入临期食品这个圈子的。”“临期捕手”创始人陈杰此前一直在杭州做淘宝直播基地,2019年年初,一位熟悉的供应商找到他,希望通过直播平台出售价值逾200万元的临期食品。“我们只用了半小时就把那批临期食品售空了,后台还一直喊我们加货,这让我突然发现原来临期食品的市场接受度那么高,而且利润空间真的很可观。”

  于是,陈杰2019年8月在杭州正式启动了“临期捕手”项目。“我们以临期食品、超低价格的噱头迅速切入市场。”陈杰边说边给大公报记者递上一瓶依云矿泉水,“你手里这瓶水,超市里卖12元,我这里进货价格是1.8元,卖2.5元,还有四个月过期,你会买么?”见记者频频点头,陈杰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精明的,既然同样能吃,为什么不买更便宜的、性价比更高的呢?

  “为什么临期食品的进货价格那么便宜?经销商不亏么?”面对记者的疑问,陈杰解释道,临期食品的产生,总结起来就是低效的供应链导致人和货无法快速匹配。“当一个食品的保质期还剩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时,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商超就会拒收,而有的食品从生产端到流通端可能就花掉了一半时间,根本就没机会上架,就变成了临期食品。”此外,“并不是每款新品都能大卖的,那些不受消费者青睐的新品最终也成为了临期食品。”

  除了积极铺设线下门店以外,陈杰也创立了“临期捕手”的微信小程序,维系私域流量。目前注册会员已近10万人,每日仅小程序端的销售额就过5万元。

  “临期”是卖点也是痛点

  “卖临期商品,就是在与时间赛跑。”陈杰坦言,做临期食品,买手的眼光很重要,需要在品牌、价格、销售者接受度当中做好微妙的平衡。“肯定是越接近保质期、拿货量越大,拿货的价格就越低。但你不能因为追求拿货价低,就超出销售能力去囤货。”

  “临期商品非常讲究品牌效应。”在陈杰看来,大品牌的商品即使临近保质期,消费者们依然有信任感,而且平日裏在商超中见到过原价,更容易被打折的价格所吸引。“此外,线下的临期食品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华北地区牛奶十分畅销,而在上海,进口的临期商品则更受欢迎,这些都是在开店时需要考虑到的因素。”

  位於杭州刀茅巷的“馋世界”是一间全市连锁的进口及网红食品店,店长蒙奇奇告诉记者:“前年我们进了一批香港月饼,中秋节过后没卖掉,就在微信群里半价甩卖,没想到一售而空。”她也坦言,曾图便宜以0.5折的价格入手了一批东南亚不知名品牌的巧克力,然后以2折的价格在店里售卖,一块60克的进口抹茶巧克力只卖3元,比国产的巧克力价格还低。“没想到客人们不买账,半个月才卖出3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