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中国金融发展坚持“以我为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邓 宇

2023-01-13 04:24: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分析料中国将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包括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等制度型开放。\中通社

  百年变局之下,国家间金融竞争加剧。而从俄乌冲突发展来看,国际金融竞争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就是要严格区分于其他国外的金融发展模式。国家金融治理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基础,更是应对国际金融竞争的关键。

  回顾世界金融史可知,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当今的发达经济体,无一例外不具备强有力的国家金融能力,通过资本市场的稳定繁荣、银行金融系统的完善,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不仅实现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促进了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为全球投资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但过度依赖金融发展而脱离实体经济也会酝酿出潜在危机。

  当前的世界格局正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过程,国际金融的竞争正朝着“意识形态”与国际权力斗争的方向延伸。在今次俄乌冲突中,欧美竞相推出金融制裁措施,破坏了国际金融秩序和规则,对全球金融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这预示着未来国际金融竞争环境将趋于复杂。

  中长期来看,“国际市场红利期”可能持续压缩,美元在统治国际货币体系长达七十年之后,正不可避免地步入衰退轨道。凭借暂时的竞争优势,美国也许还能维持一段时期的美元本位,但基于国际货币均衡的角度,全球货币金融领域的公共产品必将迎来结构变革。对大国而言,未来国际金融竞争意味着既要重视国家金融治理,也要注重国际金融安全体系建设。

  但凡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较强劲,并具备完善的配套机制。传统国际货币体系和规则建立在以发达经济体利益为核心的基础上,显然对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极为不利。例如俄乌冲突期间,欧美切断了俄罗斯银行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联系,将国际公共金融基础设施的中立转向了政治化,反映出国际金融安全可能受到严重威胁。

  金融竞争倒逼金融治理

  纵观拉美及东南亚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其直接原因在于债务偏高,而储备资产严重不足,难以按约偿还债务。深层次原因是国家金融治理存在缺陷或短板,包括贸然实行经济金融自由化政策、过度放松金融监管,以及严重依赖国际资本等。相较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储备资产基本保持平稳。统计显示,2015-2021年间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一直保持在比较均衡的发展水平,基本上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

  由于外商直接对华投资持续增加、贸易顺差仍保持一定规模优势,中国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资产,近几年逐渐加强外汇储备管理,通过持有不同组合的国债、增加黄金储备等方式,合理分配外汇储备资产,以便能够分散风险,主要目标是确保国家金融资产的安全和稳定。从这个层面来看,国家金融治理就不仅仅在于技术和市场,而是拓展到了国家金融竞争领域,要求具备更健全的金融市场机制,在市场开放和金融安全上保持平衡。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工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中国作为全球重要性国家,在金融治理方面汲取了许多经验教训,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进程,有的放矢。近年来,中国围绕金融工作“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推行了一系列金融治理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金融制度关乎金融安全

  中国的经济发展成绩有目共睹,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稳步扩大金融开放,为境外投资者增持人民币资产、增加对中国市场投资提供了便利通道。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10-2021年间中国FDI(境外资金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从5868.82亿美元增加至20640.1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增幅近252%,同期日本、德国的增幅分别为19.6%、19.2%。疫情发生两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持续增强,并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

  美国、英国及日本、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均力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为国际投资者创造更多的通道,离岸金融市场、外汇交易市场,以及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财富管理中心都成为争夺要地。北京、上海、香港在构建国家金融能力建设方面,具备非常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明确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上海着眼于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和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香港则定位于离岸人民币中心,通过差异化定位、系统化推进,国家金融能力建设将迈上新台阶。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金融改革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发展指数显示,中国金融发展指数从1982年的0.23升至2020年的0.67,已经超过发达市场(2020年0.63),而且远高于新兴市场(2020年0.33);中国在金融市场指数的表现成长最快,从1982年的0.24上升至2020年的0.7,超过了发达市场(2020年0.54),但与美国和日本(2020年分别为0.9和0.86)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仍有必要持续深化改革,探索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的最佳路径。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未来推动高水平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性正在上升。全球金融格局正面临两大趋势:一是全球金融“阵营化”趋势加快,针对第三方的金融制裁可能会有升级,由此将产生“二级制裁”风险,将威胁国家金融安全;二是产业链价值链的转移趋势加快,全球产业链体系正在悄然发生变迁,将对传统的国际金融合作带来新的冲击。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将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包括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涉及到贸易结构转型、外资开放、共建“一带一路”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人民币国际化等重点领域。因此,未来需要对内夯实金融治理体系,对外提升国际金融竞争能力,着力防范内外系统性金融风险。

  结论与展望

  国际经验已经证明,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金融治理模式将难以真正服务于国家利益,拉美、东南亚国家的经验教训是前车之鉴。同时,欧美宽松货币政策驱动下的债务型经济模式不仅透支了国家信用、扭曲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功能,还助长了国家财政赤字和过度金融化,致使国家、企业和居民均陷入到高债务、高杠杆的困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2020年新冠流行期间,欧美国家的货币政策引发的负面效应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秩序,俄乌冲突期间针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冻结外汇储备等现象,充分反映了国际金融竞争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虽然现代金融理论体系源于欧美,但并不意味着“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需要加强理论创新,突出国情特色。一方面需要加强国家金融治理和国家金融能力建设,坚定深化金融改革和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的路径模式,持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并推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建设和金融市场法治化建设;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从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及国际学术交流、产学研融合等各领域开拓思路,加大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研究,促进中国现代特色金融体系走向学理化、国际化。

  此外,在未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进程中,既要统筹设计路线图,也要加快创建稳健可靠的金融开放制度环境,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金融治理建设和国家金融能力建设为本,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竞争。

   (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