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实话世经/中国经济展现内生韧性\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程实

2023-03-24 04:24: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数字经济规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虽然2018年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欧美技术制裁、全球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动荡等一系列外生冲击产生了较大干扰,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保持稳定且优于市场预期,展现了强大的内生韧性。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全要素(资料与技术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将打开高品质发展的新空间,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保持优势奠定了基础。

  基于索罗增长理论(Solow Growth Model),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对2010年至2021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模拟。不同于传统生产函数法下的经济结构模型,考虑到中国数位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在2021年已接近40%,而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划分为资料要素和技术要素。拟合结果显示,自2010年来尽管中国潜在增长率开始由双位元数下降至单位数增长,但经济增速总体运行趋于平稳。尤其是2018年至2021年,在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制裁、全球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外生冲击下,尽管中国潜在经济增速有所下行(近四年平均增速为5.1%),但整体潜在增长水准相比2014年至2017年(平均增速6.4%)仅小幅下滑1.28个百分点,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具备长期韧性和可持续性。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两年平均潜在增速为4.8%,并未像市场悲观预期的那样出现大幅下降,基本维持在合理区间之内。

  全要素生产率明显增长

  尽管中国整体潜在经济增速长期呈现下行趋势,但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对外开放水准提升,以及二十大后中国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笔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资料要素和技术要素)增长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底层逻辑发生根本性和历史性的转变。

  一方面,资料要素持续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带来规模报酬递增。近十馀年来,依靠资本、劳动、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越来越小,无论是劳动还是资本要素的边际产出均呈现出明显的递减特征。相反,以资料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边际产出递增的特征。这是因为随着云计算、大资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资讯技术的不断反复运算,资料在收集、存储、整理、分析、控制、管理各个环节的投入产出效率被大幅抬升。同时,新的技术创新又可以基于已获取的资料实现新的反复运算和升级,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不断的技术反复运算导致数字密集型产业在任何经济周期内的中间成本,都将始终保持在低位水准。

  随着资讯技术创新不断偏向资料要素,这将带动其他要素资源(如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不断向数字经济产业聚拢,从而促使资料密集型产业的总体规模报酬递增。围绕数位密集型产业,以全球最大开发者社区GitHub平台为例,2021年全球已有超过7300万的GitHub开发者用户,其中,中国总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达到755万。预计到2030年,中国与数字密集型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将超过1000万。庞大的资料规模和数位人才库将为中国实现资料持续积累和质变提供保障,并为中国数字经济高品质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整体水准抬升将是中国推动技术要素增长的长期动力。在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创新的提升需要人力资本的全面升级和不断积累,而技术创新本身的提高将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人力资本投入效率上升。随着老龄化加剧,中国总体劳动人口规模将在未来十五年内持续下滑,为了平衡人口加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不均衡问题,中国更加重视“共同富裕”以促进和扩大人力资本进一步的潜在增长空间。具体来说,通过优化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中国将进一步提升劳动力要素的使用效率,加快劳动力在不同空间和区域的流动,拓宽阶层流通和上升通道,通过提高劳动力要素的整体品质实现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支持,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圈提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