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庙堂江湖/真金白银回购可提振信心\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沈凌

2023-09-14 04:03: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沪深指数今年走势

  最近听说中国证监会召集了不少人开会。有机构,有学者,甚至还有散户代表,问策于民。这是一个好消息。看起来监管层的确是想着振兴股市了。但是为什么大家提了很多建议,政策方面也落实了很多,但是股市就是没有像以往的救市政策出台一样的立竿见影呢?

  首先,中国股市沉疴痼疾,积重难返。不少问题是三十年来逐步积累的,想要一朝一夕有所改变,政策立竿见影,当然不现实。比如注册制名义上实现了,但是因为对退市制度的修改和执行还没有完全到位,对造假的惩罚还不够严厉,这个注册制在实践中还在完善的过程中,远没有成熟。所以,对注册制的完善,我们学者和资本市场的实践者可以期待和建议,但是不能焦虑,更加不能急于求成,甚至推倒重来。

  其次,对政策的效应,要承认边际递减的客观规律。前一段时间推出的印花税减半政策就是一例。在历史上印花税减半的效果的确很大,但是现在一次次降低,印花税其实在大量的中长线交易中已经影响有限,怎么可能还会有以前一样的效果呢?市场人士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次印花税减半夸大为重大利好,只能让短期资金获得出货的机会,而不会对短期市场的振兴有正面影响。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不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它实实在在地支持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转型和升级。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遭遇外部世界的强力围堵的情况下,振兴本国资本市场,应该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来看待。时不我待,当然不能无为而治。或者只谈论长期问题的治理,忽视眼前市场低迷问题的解决。

  所以,我们现在对股市的讨论,需要分清楚长期和短期的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究竟是对长期有影响,还是对短期有影响?如果我们的政策目标是“既要活跃短期交易,又要健全长期投资环境”,那么我们的政策就不能仅仅针对那些长期建设性的。打个比方,有人感染新冠病毒,被送进医院抢救,接诊大夫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他不断气,ICU就是这个作用。但是长期来讲,控制新冠病毒的流行,还是需要开发适当疫苗和有效药物。现在的股市有没有ICU?

  建议国企股率先垂範

  在前一段所有的站出来讲话和政策实施的相关部门中,其实缺失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国资委。根据中国股市的特殊性,国资委其实是中国A股市场的真正大股东。如果在一个普通的资本市场上,股价真的出现了严重低估,大股东是应该会出面回购并注销这些股份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对大股东自身极为有利的投资行为。假设一个公司本身价值两万元,而市值只有一万元。这时候大股东持股一半的话,也就是说,其账面价值只有五千元。这时候如果大股东按照市价5000元回购了市场上另外一半流通股然后注销。这时候大股东变成为公司唯一的股东,账面的价值上升到了本身价值两万元。而它投入的只有5000元现金(用于回购)和5000元账面资产(原来就有)。因为这次私有化行为,赚到了10000元。所以,如果国资委真的觉得现在A股市场严重低估,那么它首先可以回购那些被严重低估的自己控股的国有蓝筹股。即便它作为股东,拿不出这么多的现金来回购,也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把现金分红改为回购注销。那些本来就要分红的现金集体回购注销股票,是“用手投票”来证明价值低估,去抵抗“用脚投票”的不理性抛售行为。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例就是腾讯。其大股东公开宣布抛售股票,本来是一个极大的利空行为,在刚刚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市场对此也有一波下跌作为回应。但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不间断地用回购注销来向市场宣告自己的价值判断,结果,今年以来,它的股价不跌反涨,涨幅2%。同期香港恒生指数下跌了差不多10%,沪深300指数下跌了差不多3%。与此相反,内地领先的地产公司万科,保险公司平保,还有很多类似的绩优蓝筹股,虽然在投资者会议上董监高们都信誓旦旦认为自己公司股价已经极度低估,但是宁愿现金分红(比如万科分红80亿元,其H股市值只有区区200亿元;平保分红430亿元,其H股市值也只有3000亿元),也不愿意在最低估的香港市场回购他们的股票,那么市场又为什么相信这些董事长的言论呢?

  现在有一些市场舆论认为,国家应该成立一个平准基金,去买卖股票。实际上建议的提出者就是想覆製黏贴香港在金融风暴中的做法,也搞一个大陆的盈富基金。但这明显是忽视了有中国特色的A股市场特征。香港特区政府并没有国资委,他在金融风暴中由裁判员变身运动员,其实是迫不得已。而中国内地,本来就有国家运动员,为什么还要新成立一个国家二队呢?这样做,既费时费力,又有可能因为临时抱佛脚,制度不健全,给了小人以可乘之机。况且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的保管人,本身就有保值增值的义务。在低迷的市场行情中回购注销,是保值增值的一种方式,于国于民,利莫大焉,何乐而不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