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养生堂 > 正文

拆解病人公院专科求医难

2018-12-03 03:17: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重整香港的基层医疗,将普通科门诊架构转成全私营运作,或可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每年冬季香港公立医院都有床满之患,随之而来的是专科门诊也越来越挤迫。现在医院管理局在网上定期发放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一般而言各科的等候期都在半年或以上,唯有儿科是一个例外。\家庭医学专科医生 朱伟星

  立法会每年都会要求医院管理局解释他们怎样去改善专科门诊的新症等候期。今年第三季,九龙东联网提出使用家庭医学专科诊所作为纾缓骨科等候期的一个方法。据报成效明显。

  旧症不走+医生不足

  一般市民有所不知,新症等候期的长短绝对并非只是一个因素影响,在观念上,专科门诊的病人流转是有几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部门内的医生数目。

  第二、现有已在门诊定期覆诊的病人。

  第三、从联网其他专科和社区转介来的新症病人。

  如果病人越多,我们就相应有更多医生的话,便完全没有新症病人等候的问题。但这是不可能的,医院管理局每年在七月才会有一批新的医科生毕业加入工作团队,一年内这个医生的数目不会有什麼大的改变,所以可应付新症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更何况,近年新加入的医生大部分都用来填补离职医生的数目。

  另一个答案是在旧症的处理,假设专科门诊每收一个新症病人就有一个旧症病人离开的话,这个专科门诊就不会有一个堆积的情况。新症病人也不会有一个长的等候期。但事实是大部分进入专科门诊的病人都不会再离开医院门诊的病人队伍,旧症病人长期不能离开的话,不管有多少医生,整个门诊运作还是会爆满的。

  所以处理专科门诊的新症病人等候问题,从来都有所谓处理“前门”(Front-door)和“后门”(Back-door)的问题。上面所讲的旧症病人处理的问题就是“后门”的问题。怎样令专科门诊内病况稳定的病人离开专科门诊回到社区继续跟进,从来都是一个最大的挑战。成功与否关係到,一、病人和专科医生对社区医生的信任,二、怎样令病人安心相信回到社区不等於跟医院脱离连繫,三、社区医生处理专科门诊下放病人的能力,四、如何和医院专科门诊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渠道,五、如何适当地把照顾这些病人的资源有效并合理地转向社区医生。

  20%新症毋须看专科

  “前门”的问题在於,分辨每一位前往专科门诊轮候新症的病人是否必须由专科医生去处理他的病。现在医院管理局可以做到的是过去十多年使用的分流政策,由护士按转介信的资料决定新症病人病情的严重性和紧急性,分成三类。第一类两个星期之内便可见到医生,第二类八个星期之内可以见到医生,第三类属於非紧急的,等候期就各有长短;我们常常在报章所见的一百三十多个星期等候期,就是这些第三类非紧急病人。上面提到九龙东联网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处理骨科病人,就是尝试处理这个“前门”的问题。

  其实,新症病人交由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先作处理由来已久,当年我还在医院管理局的时候,自2003年开始,港岛东联网的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就向非紧急轮候专科门诊的新症病人发出邀请,让他们先来家庭医学专科诊所进行评估诊断。如果真正有需要,才替他们约专科门诊的诊症时间。而家庭医学专科诊所的医生进行诊断、化验、检查及治疗能解决的,就替他们先解决并治疗。需要长期跟进的安排在家庭医学专科诊所继续跟进,再简单的就安排他们在普通科门诊治疗跟进。多年来我们这样的处理,数据都很平稳地证明其实在专科门诊等候的非急症新症病人中,不足20%是真正需要由专科医生处理他们的问题。另外80%都可以由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处理好,这样病人也可以早些去面对他的问题,不用忧心忡忡地担心自己的问题要等一年或者两年才能见医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样的处理方法也避免一些重症的延误,在众多非急症的新症等候病人中,每年我们都会找出一些背后是有严重的疾病,例如隐藏的癌症的病人,我们诊断了就可以替他们改为一个急症的新症病人,尽快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

  门诊架构转私营运作

  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帮助港岛东联网处理新症等候病人是很成功的,但这样的处理仍有不足之处,问题是俗称所谓“塘水滚塘鱼”,因为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处理病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答案是如何把公营的病人转回社区裏,由社区医生护理照顾。这个其实就是多年来政府一直想推动的公私营合作计劃的背后理念。

  政府推行的公私营协作计劃,不同形式的已经进行了超过十年。由最初的专科门诊公私营协作到现在的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一直以来都未有很显著的成效,原因之一是资源的分配问题。多年来食卫局有关主事人都觉得把病人转介给私家医生处理是不应有太大的补贴,结果造成社区医生参与的人数偏低,而愿意参与的医生也未必愿意花很多时间在这些病人身上,导致中间有一些已转介出去的病人要求转回普通科门诊继续跟进。这种形式的公私营合作计劃纵使运作顺利,也是杯水车薪而已,问题癥结始终在於社区基层医疗过於弱势。为今之计是政府来一个釜底抽薪,把拥有足够资源的普通科门诊架构转成全私营运作,带动并重整香港的基层医疗。这样反而可以为香港的整个医疗架构带来一片新的天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