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电影 > 正文

联手合作/银都筑两地电影桥梁

2021-06-28 04:23: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少林寺》一九八二年一月在香港上映,同年底银都机构成立,“我个人感觉,这可能和《少林寺》有点关系。”施扬平说。

  作为爱国电影公司的长凤新,在五六十年代曾辉煌一时,云集了鲍方、任意之、陈静波、夏梦、傅奇、石慧等一批著名电影人。然而伴随社会环境的改变,六七十年代长凤新制作的电影数量锐减,加之竞争对手日渐强大,长凤新的电影不再受到香港市场的欢迎。

  一九六八年,施扬平从著名的爱国学校培侨中学毕业,那年长凤新基于发展需要,要办一个训练班,在全港爱国机构中寻找年轻的演员和编剧,“因为我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写稿,还投稿给《文汇报》,学校将我介绍给电影公司,我就作为编剧学员进入到长凤新的训练班。”

  经过多年磨损,当时三个公司分开来看,每个公司的力量不够;而电影《少林寺》的巨大成功,证明了由长城、凤凰、新联联手合作的可行。施扬平回忆,电影上映期间,廖承志在广州召集了一个关于长凤新的会议,就提出关于新的形势下,长凤新如何走下去的具体建议,“其中一个,就是三个公司联合起来,可能可以更有效地运用大家的力量。”

  银都机构成立后,在两地电影之间长期起到桥梁作用,不仅协助《秋菊打官司》、《英雄》等内地导演的电影海外发行,也帮助《一代宗师》、“窃听风云”系列、“扫毒”系列等香港电影的内地发行。

  在施扬平看来,香港电影的未来,一定和国家联系起来。他强调:“我们当然希望香港电影能保存下来,但它市场小,在因地制宜的同时,也要重视内地巨大且还在飞速发展中的市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