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委员倡深港共拓港青就业渠道 推动专业资格互认

2020-01-08 04:24: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深圳两会7日拉开帷幕,出席深圳市政协六届六次会议的港区政协委员大多聚焦新形势下港青北上就业和发展 大公报记者黄仰鹏摄

深圳市政协六届六次会议7日开幕,与会港区政协委员多数提案聚焦新形势下港青北上就业和发展。有港区委员建议深圳发挥地域优势,鼓励香港青年到深圳就业和创业,带动更多深圳企业为港青提供更多实习岗位;同时推动两地专业人才资格互认互通,拓展港青就业渠道。\大公报记者 黄仰鹏深圳报道

近几个月来,香港接连出现动乱。深圳市政协委员朱彦认为,香港青年就业形势严峻是导致香港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圳毗邻香港,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鼓励香港青年来深圳就业创业,出台企业的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更多的深圳企业为香港青年群体提供实习岗位,并创建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厂,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与可能。同时,加快建设港深青少年交流中心,为各类交流活动提供场地及经费的保障。

设教育培养基金补短板

深圳市政协港区委员陈国雄认为,当前深港两地还没形成联合培养的有效工作机制,对香港青年的培养内容缺少爱国教育,偏重实训,香港青年跨境到深圳就业创业存在干扰,除了对内地政治的疏离感,更对融入当地生活工作存在疏离感。此外,目前深港青年创业基地同质化也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而医学、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未有大突破,同时也存在科研院所不足,扶持政策更新慢且配套服务体系粗放等问题。

陈国雄建议,深港两地应从制度设计、规划引导深港两地的教育、文体交流多加入国情、民情的互动,通过实地参观、文化采风等多种形式激发香港青年对祖国寻根溯源的兴趣,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政府应成立教育培养基金,补足企业资金偏重实训的短板,定期开展香港青少年的国情教育活动。

增高校港澳生录取比例

陈国雄还指出,深港两地应建立联合培养的有效工作机制,推动两地专业人才资格互认互通,为香港创业青年完善科技信贷、保险、担保体系,消除融资壁垒,降低融资成本。他还建言,深圳可以考虑建立港澳青年在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在前期就业创业考察、住宿、金融服务,生活保障,以及子女入学还有医疗等方面提供更为高效的指引,同时指导各产业园根据园区产业需求做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特色服务。

深圳市政协港区委员、香港菁英会创会主席施荣忻也表示,深圳市应鼓励深圳企业向港澳青年开放更多实习岗位,打造“深港澳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他还建议内地高校增加对港澳生的录取比例,在深圳搭建在线、线下的港澳青年服务中心。

采国际准则 降专才执业门槛

图: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业团队在埋头改进产品设计 资料图片

近年来,内地逐渐取消和降低香港专业服务北上的准入门槛,但仍存在“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的问题。深圳政协港区委员、普华永道合伙人张展豪7日希望,深圳先行先试推行国际会计审计通行准则,推动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业在深港两地对接融合。

对于“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现象,张展豪举例称,当前港资会计律师事务所在内地设立事务所仍有繁琐的执业资格要求,港人及专业人士在内地就业仍有资格考试的认可问题以及个人所得税带来的就业成本。

张展豪建议,深圳应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大胆推动创新改革新政策,更高效地出台包括高端专业服务业在内地的改革举措,形成示范效应。此外,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协调小组,对进入内地的高端专业服务业进行有效监管和指导。

“香港15%或17%的个税与内地最高45%的个税差距很大,已经成为港人来深就业的制度性障碍。”谈到个税成本,张展豪建议深圳率先制定更加符合港澳人士来内地就业实际的优惠个人税收政策,可以将前海的个税补贴政策在全市进行推广。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