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百姓论坛/刀郎复出新作 《罗刹海市》神来之曲

2023-08-03 04:03: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沉寂已久的刀郎,近日以一首《罗刹海市》席卷社交网络。\资料图片

  沉寂已久的刀郎,近日以一首《罗刹海市》席卷社交网络。据了解,《罗刹海市》连续霸占了QQ音乐新歌榜、热歌榜、流行指数榜等一系列榜单榜首,数十万人同时在线收听,抖音话题累计播放量超过80亿。这首2023年下半年最火的“神曲”,又让歌迷们回忆起刀郎此前在大街小巷里循环播放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当年刀郎的走红,他的歌曲曾被批庸俗,是被主流音乐圈排斥的“下里巴人”;如今刀郎的再次爆火,他成为被大众聆听、剖析、讨论的对象,这首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歌曲也引发网友对网络“洗脑神曲”的讨论和审视。\大公报记者 曾 萍

  正方观点

  启发思考

  满足精神需求

  观点 1

  追求纯粹 娱乐减压

  南宁白领李小姐:

  •有些“洗脑神曲”还蛮好听的,内容也简单轻松,它追求的是纯粹的娱乐和减压,就我个人而言,我感觉不少“神曲”其实很适合我们上班族,下班了之后躺在沙发上听听,放松心情。

  网友怕羞的影子:

  •既然是神曲,就应该是“神来之曲”,在博得大家一笑的同时,也能让人感到轻松愉悦。

  南宁市民黄先生: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这些简单的“洗脑神曲”可以放松身心,为在紧张工作之余的人们减压,这就够了。只要内容对社会无害,不妨听之任之,毕竟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

  观点 2

  短小精悍 适应传播

  音乐爱好者小钟:

  •“洗脑神曲”的内容往往简单、重复,这和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很相似,现在每个人空閒时都会刷刷短视频,哪首歌火了一天就会不断重复刷同样的BGM,所以用户就很容易被“洗脑”。

  南宁白领杨先生:

  •很多音乐撇开副歌部分也有点平平无奇,然而配上短视频,它更像是节奏明快的“场景音乐”,说实话我也有很多歌是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被“种草”,然后再去关注歌曲,所以“洗脑神曲”不过是适应了社交网络媒体的传播,而被更多人知道。

  广西大学生吴同学:

  •对于我们这些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Z世代”而言,很多“洗脑神曲”只不过是我们网络社交的一部分,因为“神曲”通常内容简短且容易被覆製,传播速度很快,很适合我们在网络上“造梗”和追逐潮流,其实也是如今的网络生态为“神曲”传播提供了土壤。

  观点 3

  大众审美 音乐多元

  广西越人合唱团艺术总监蓝壮青:

  •“洗脑神曲”是根据大众的审美标准应运而生的,所以它不会流行很久,又被新的取代,因为它们只是瞬间创作的符合当下某个群体审美的曲子,这是音乐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你可以喜欢这些“神曲”,我也可以不喜欢,艺术没有统一的审美标准。

  资深音乐爱好者陆春雄:

  •音乐就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洗脑神曲”能走红,我觉得是大家压力太大,需要这种能解压的音乐宣泄情绪,我们不需要定义它的好坏,也应该允许存在不同的音乐审美。

  南宁市民谭小姐:

  •我觉得艺术本身就是雅俗共赏的,有人觉得好,“神曲”就有其市场和价值,音乐也应该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娱乐和减压也是音乐的魅力,喜欢的就去听,不喜欢的就远离,“神曲”能一直存在,就表示了“存在即合理”。

  反方观点

  真情流露

  才能引起共鸣

  观点 1

  缺乏营养 容易误导

  企业策划董小姐:

  •大多数网络上流传的“神曲”不仅曲调感觉有点俗气,而且歌词内容也没深度、没营养,很难引起我的情感共鸣。而且部分低俗的“神曲”在儿童中流传甚广,对于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儿童而言,很容易误导他们的价值观。

  台湾自媒体人夏允浩:

  •台湾流行音乐曾经在华语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罗大佑还是周杰伦,他们创作的流行音乐激励了不同时代的听众,但是现在的“洗脑神曲”虽然轻松,但是却没有情感内容,所以也只是“昙花一现”的音乐作品,而不能称之为“流行音乐”。

  网友晚舟独横:

  •现在很多“神曲”内容很空洞,什么“我要给你生个小孩”之类的,让人匪夷所思的歌词,不具备歌曲本身的审美价值,也无法引起人们深度的情感共鸣。我觉得时代需要的是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而不是这种听了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所谓“神曲”。

  观点 2

  无处不在 审美疲劳

  年轻宝妈唐小姐:

  •从“挖呀挖呀挖”到“恐龙抗狼”,连幼儿园里话都说不完整的孩子都能唱上几句,因为这些“神曲”真的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生活中,每个播放音乐的角落似乎都能听到这些当下最火的“神曲”给你“洗脑”,这种“病毒式”传播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南宁市民小南:

  •只要某一首歌走红,打开手机、抖音全部都在给你推送,无论你是否喜欢。而这些音乐会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精神难以集中处理其他事情,如果你不想被这些“神曲”洗脑,那么你要耗费大量精力用于屏蔽你不想听到的音乐声。

  网友Anna:

  •现在社交网络平台对“神曲”“病毒式”传播和不断重复的洗脑,让我感觉很厌烦。其实音乐的审美本身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如今各种“洗脑神曲”无孔不入地传播,让人被迫洗脑,就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进而有种“不厌其烦”的感觉。

  观点 3

  晋身经典 时间考验

  网友断肠仙草:

  •网上流行的“洗脑神曲”就好像割不完的韭菜,一茬又一茬,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制作周期短、换汤不换药的旋律、毫无营养的歌词。这些“口水歌”注定会火,却往往寿命极短,难以成为华语音乐的“经典”。

  网友指尖上的沙:

  •现在的“洗脑神曲”是“制作”出来,而不是“创作”出来的,无深度、无底蕴是它们的通病。就像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这些歌曲,如今几乎无人传唱,就是因为它们既没有歌曲的审美价值,也无法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因此很难有生命力。听了“神曲”,再看黄霑、方文山的歌词作品,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音乐爱好者刘先生:

  •好的音乐必然关乎情感,它让人感动。而“洗脑神曲”的诉求无关“感动”,而是“重复”,也就是流量。这样的“洗脑神曲”,词作者、曲作者是谁并不重要,甚至演唱者也不再重要,它是纯商业的“流水线商品”,或者是纯工业的,缺乏“人”的维度,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神曲”一波接一波,但是人们总是听了新的就忘了旧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