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四师”以外 状元应作多元选择/沙鸥

2018-07-12 03:16:20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状元”是中国科举文化的产物,唐朝以来产生五百多名状元。时至今日,“状元”在华人地区依然备受推崇。香港公开试,无论早年的小学会考、十年前的会考或七年前的高考,考第一的一律冠以“状元”之名,以至有八优、十优以至十几星状元。

  看起来,状元是最棒的、顶呱呱的,旧制高考更有预科院校获冠以“A工厂”之称。不过,细看近二十年的公开试状元,大半选择做医生,去年更是六个状元全想行医,其馀则是律师、读环球商业,是否太乏味了?这当然与出路有保证相关,但人生几十年,新学制推行也十年了,为什麼状元的选择几乎不离四师(医生、律师、会计、工程)这个主流选择。这对状元的出路和社会人才流动,利多还是利淡呢?

  值得注意的,本港每年出现十几个公开试状元,但令人记得名字的似乎不多,夸张说第二天就不知道他或她姓甚名谁,或有什麼故事了。若干年後成就斐然的好像也是少数。据说,有些状元拿了丰厚奖学金,上了著名大学後,就潜水了,就逍遥了,光环,也不再了。

  严格来说,状元是学术精英,正因为是学术精英,他们当然更有条件去作多元的选择,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不一样的成就,而不是纯粹满足於功利化社会你追我逐的名牌、名校、名人的循环。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