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点击香江:港澳特首进入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积极意义/屠海鸣

2018-08-16 03:16: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任组长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昨天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作为小组成员参加此次会议。这是回归後首次有香港、澳门特首在中央决策架构中担任成员,是工作机制的创新,无论是从港澳发展的层面看,还是从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层面看,都具有积极意义。

  在大湾区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韩正副总理讲话时强调,认识大湾区建设要注重“四个维度”,大湾区有“五个定位”,建设要讲求“六个原则”。韩正副总理特别指出,遵循“一国两制”对大湾区建设极为重要。他表示,建设大湾区要做到三个“有机结合”: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把中央依法行使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履行主体责任有机结合;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维护特别行政区法治有机结合起来。

  港澳特首进入大湾区领导小组,此举有利於“港澳意见”直达中央,有利於湾区各方统筹协调,有利於中央政策精準到位,是一件利粤、利港、利澳的大好事,是一件港澳两个特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大好事,是一件特区民众共担历史责职、共享伟大荣光的大好事,值得称道!

  中央关切港澳同胞福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习主席去年七一期间视察香港时,亲自见证国家发改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一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人们热议的关键词。今年三月全国两会後,曾主政上海十多年、具有现代化城市丰富管理经验和宽阔视野的韩正副总理主管港澳事务,包括主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今年五月,韩正副总理赴大湾区实地考察;之後又邀请林郑月娥、崔世安到北京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充分尊重港澳的诉求和建议。此番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举行,相信会有重大事项敲定,标誌着大湾区建设按下了“快捷键”。

  林郑月娥、崔世安两位特首进入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说明中央非常重视“港澳意见”。领导小组是大湾区的决策机构,负责大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设计的方案是否可行?关係到湾区建设的成败得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无论是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都与广东9市有很大差别。不同政治制度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不同法律制度之间如何有效衔接?不同经济制度之间如何破除壁垒?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中央既希望在做大湾区“蛋糕”的过程中,港澳同胞从扩大增量中多多受益,又希望在粤港澳三方相处、衔接、磨合的过程中,不让港澳同胞既得利益受损,这就需要直接听到“港澳声音”,以便於惠港惠澳政策及时出台、有效实施,也便於涉及粤港澳三方的事情在中央层面及时协调解决,提高工作效率。从这一点讲,这是中央关心港澳同胞福祉的最好体现,正如林郑月娥昨天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发言时指出:“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事实上是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实践,有利於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特区政府一定会抓紧机遇,全力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特首是进入决策层的最佳人选

  对於林郑进入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一事,近日本港的某媒体又炒作八卦新闻,而且八卦得好离谱。说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欲进入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现在被林郑“抢位”,继而演绎出“权鬥”等话题。这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派胡言,可笑至极!稍有判断力的人都可看穿这种说法无根无据。首先,这个位子不是“官位”,其性质就是一个工作机构中的“席位”,无利可图,有的只是责任、义务。其次,谁进入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是依据工作职责决定的,而不是依据谁“脸熟”、“听话”决定的。据此,特首是进入决策层的最佳人选。理由有二:

  首先,从基本法的角度看,特首代表特区向中央政府负责。按照基本法的规定,特首既是特区政府之首,同时也是特区之首。而特区立法会主席、首席大法官则没有这样的职责。也就是说,在处理香港内部事务方面,特区政府、立法会、高等法院三权制衡、相互监督;在处理香港与内地省份、香港与中央的事务方面,则由特首出面协调并负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到香港与中央、香港与澳门、香港与广东三重关係,特首是当然的代表人、责任人。因而,特首进入中央决策班子看,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其次,从工作职责看,特首及其率领的行政班子是推动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大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是粤港澳的“9+2”城市,每个城市的主导力量是政府班子。大湾区建设涉及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科园区建设及机制建设、破除三地人员流动壁垒等诸多工作,都需要“9+2”城市的政府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亦有许多问题需要向中央及时反映,争取中央出台新政策加以解决。那麼,特首作为特区政府之首,解决这些工作中的问题是职责所在,进入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也是工作职责使然。对此,林郑月娥昨天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表示,十分贴切和明确:“两位特首能以小组成员直接参与大湾区的顶层设计和中央部委的协调统筹,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和突破的安排。香港特区政府会用好这个身份,发挥香港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机制创新具有标杆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以及香港、澳门特区行政长官首次担任小组成员,进入中央决策机构,这是一大创新,对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标杆意义。

  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观察,就会认识到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如果说“一国两制”从概念的提出到港澳回归祖国,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跨越,那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概念的提出到初步建成,也是一次历史性跨越。前者,解决了“主权回归”与“两地分治”之间的矛盾,既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又保持港澳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後者,则要解决“两制不变”与“合力共建”之间的矛盾,既要保持港澳的社会制度不变,又要把港澳和广东9市的力量整合在一起,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四个中心城市”的现状下建设,这既不同於内地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也不同於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东京湾区建设,特殊性、複杂性、艰巨性超过以往的任何经济区建设,与40年前“杀出一条血路”建设深圳特区的难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难度超乎寻常,施策也就必须超乎寻常。以非常之策、做非常之事,成为必然选择。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以及两位特首的首次进入,就属於“非常之策”。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建立了中央层面的机制。可以预见,随着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广东省的层面,在香港、澳门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层面,在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等层面,还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许多工作机制,以推动具体事项的落实。林郑月娥在昨天会议上还提出:“三个重大跨境基建,即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莲塘/香园围陆路口岸今年也会陆续开通,大大加强了三地的基建连繫,实现了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布局”。因此,在这样背景下,大湾区的创新实践显得十分重要,更大的创新之举还在後头。

  港澳特首进入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让港澳同胞感受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政府的关爱,也感受到了港澳两个特区应担负的责任,更启示我们以“共担共享”的意识和创新思维,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