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手艺×情怀×华美=非遗 历久裳新?

2019-12-24 04:23: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如何让非遗在生活中“复活”?

  “圆鬆、凹紧、直理平!”他拿着粉线包,一弹,纵横线条跃於布上。以线为笔,心中有尺,是哪路侠者?资深长衫师傅殷家万是也!

  “无人入行喇,现在仲边有人着长衫出街?”殷师傅口说无得做,仍然无停手,开店、教班,年逾八十不言休。非遗是你我共同拥有的民族资产、是几代人的生活经验,幸而,这城市还有人在默默捍卫这些濒临失去的文化瑰宝。\大公报记者 陈淑莹 黎慧怡

  香港女性穿长衫的风气始於百年前内地服饰文化的改变,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女穿男袍的现象,而长衫在香港普及后,缝製技术受到东西方服装设计的影响,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格。英文"Cheongsam"专指女性的旗袍,是从长衫的粤语发音音译而来,带着独特的香港文化色彩。

  “穿长衫是很好看的。像礼服一样,穿起来更加高贵、大方、斯文。穿长衫走路也要小步些,衣服的衩限制了。”殷师傅是老行尊,1951年在香港学师,入行六十多年,见证了长衫与香港社会的互动变迁。“那时我们从内地来香港,广州一些很好的裁缝也来了,当时香港没有工厂,只能靠学师谋生。”70年代平均一日要缝三件长衫,后来国货公司售卖成衣、便宜布料,同行愈来愈少,香港的手做旗袍师傅只剩六、七位。

  变化──揾食到“揾细艺”

  殷师傅的长衫店在佐敦宝灵商场,小小的舖位一点也不起眼,狭长的空间放一张裁床已佔了大部分位置,墙上、店外贴了不少明星照片,“汪明荃的衫都是在我这裹做的,有些TVB剧集也来图来款给我做。”殷师傅的顾客星光熠熠,有明星、也有香港小姐。

  多年来经殷师傅手造的长衫至少逾万件,现在平均两三日造好一件,有秘诀吗?“工多艺熟,要讲耐性,要有心机。”

  2013年殷师傅开始教班,来学造长衫的,什麼年纪、在学在职的也有,多是兴之所至,像师傅般学艺入行?难矣。“后生仔唔着都无办法了,他们觉得穿长衫好老积,不流行了。以前我们学师,要揾到饭食,要学三年,然后再去舖头慢慢学。”时代不同,从前学师是为揾食,现在是“揾细艺”。

  保育──培养文化自豪感

  “师傅好厉害的,从来不用打纸样,他一看就知道这个人肩膀斜了一点,是经验,宽窄心中有尺,再做多一次也是一样。”联合裁剪的Maggie老师也有跟殷师傅学造长衫,同样是爱“衫”之人,她认为长衫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觉得香港做得不够好,你看日本,他们很尊重和服,有崇高的地位,大时大节会好开心穿着和服周街行,香港人好似不是很够胆。”非遗的延续性与文化自豪感有着微妙关係,所谓非遗,是一些独特的生活形态,不像“有形”的文化遗产,不靠文字流传,更重口传心授,要令非遗活起来,先让大众学会欣赏前人的生活智慧,让非遗在生活中“复活”。

  发展──未见官先打八十

  “申请拨款要做好多工夫,是未见官先打八十,要先申请成为一个社团,再找人写计劃书也要钱,我们只是靠一门手艺为生,要我们执笔写那麼详细的发展计劃很困难啊,真是太离地!”Maggie一直希望帮殷师傅办一个展览,让大众看到殷师傅多年来的心血,但她说申请政府资助既花钱也耗心力,她又认为政府对非遗的推广也不足够,“除非你好空閒,有时间不断留意政府网站看最新消息。”

  “传承者也要吃饭的,传和承也是。一个死结位,政府不做(保育工作),我们也做不了。”Maggie唏嘘的说,她们跟师傅学造长衫,那学完之后又如何呢?将来师傅退休,她们也不会做了。

  一小时的访问,师傅继续“密密缝”,双手离不开长衫。“圆鬆、凹紧、直理平!”那个位置要鬆、要紧、要平放拉直,像武功心法,师傅一句说完。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