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消失的历史❶/柏架山抗战遗址荒弃 军事炉灶亟需保育

2021-10-14 04:26: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柏架山上军事炉灶杂草丛生、被风雨侵蚀,行山客希望政府好好保育。

  香港漫山遍野屹立了千处历史遗迹,大都被荒弃!行山热点港岛东柏架山上就有四组军事炉灶,杂草丛生,树根缠绕,被风雨侵蚀。行山客纷纷慨叹政府没有做好保育,冷待香港抗战历史。

  前古物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添强对《大公报》表示,香港是东南亚军事遗址中最丰富及最多样性的地方,大量残留山头的英军防御工事,显示西方列强早有侵略亚洲的野心。军事遗址是日军侵占香港的铁证,是国情教育重要素材。“港英政府为咗管治,避提香港最黑暗的历史,任由历史痕迹被冲洗掉。战时香港逾十万市民遇害,竟然无一个纪念碑?”\大公报记者 李雅雯(文/图)

  入秋好行山,记者沿着鲗鱼涌柏架山引水道步行约20分钟,到达林边屋以南的一片平地上,有两排用红砖砌成的炉灶。古物古蹟办事处竖立的介绍牌已泛黄,仍隐约可见介绍该两排军事炉灶建于1941年二次大战时,政府设立八处疏散区的其中一个公共饭堂。翻看早年报章报道,柏架山太古水塘山坑拟建十处公共饭堂,盖搭帆布帐幕和红砖砌炉灶各40个,现时山上仅存四处公共饭堂遗址,当中两处游人可达。

  无遮无掩 风雨侵蚀

  两大排红砖炉灶经历了80年风雨,所有灶头的大圆洞生满杂草,旁边的大树树根,更把部分炉灶弄爆,令灶头下陷。到此“打卡”的市民慨叹“岁月不饶炉”,山友邓先生希望政府做好保育,保留这些军事遗址:“虽然呢一带嘅人比较守规矩,唔会去破坏,但无遮无掩,日子耐了,风雨侵蚀”。他认为军事炉灶是香港历史一部分,应该要保育。过去曾有人在炉灶种植花卉,经传媒报道后,渔护处已派人清除。

  有爸爸带着年幼子女行山,边行边讲炉灶的历史。这位爸爸对记者说,实地看战时文物去理解历史,比单从书本上学习更具体及深刻。

  当日一名港大生带着台湾友人首次来参观,由台湾来港五年的蔡小姐说,“香港咁靓,有咁丰富嘅历史,只有个牌介绍唔吸引,应该有人喺度同登山者讲解,我见唔少外国人经过都望下”。她认为政府应办历史导赏团,内容应连同柏架山上其他丰富的军事遗迹,包括多个日军山洞等。

  “英国人注重历史,英国有好多纪念碑,但点解香港嘅二战历史资料留存得咁少?二战佢(港英政府)係失败,守得十几日便投降,令香港堕进最黑暗时期,咁唔光彩嘅三年零八个月,港英政府为了管治香港,刻意淡化。”高添强愤愤不平地说,“香港沦陷三年零八个月,竟然无一个纪念碑,去纪念数以十万计遇害的市民。港英政府为咗管治,避开谈香港史,唔想提到19世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日占沦陷呢段不光彩、香港最黑暗历史,任由岁月冲洗遗痕。而家应该重新审视呢啲睇得到、摸得到嘅历史遗址,了解背后中国被侵略嘅故事。”

  沦陷岁月 日日执尸

  高添强是香港首位研究香港军事遗迹的学者,他指出日占前,居港的英国人高高在上,流行一句名言“white man's burden”(殖民地是白人负担),“即係话我哋(英国人)来教化亚洲人同非洲人。19、20世纪香港好多政策歧视华人,日占之后,英军、英国战俘好似羊群咁,被赶入赤柱营,于是战后,喺华人眼里,英国人唔再係高人一等。”

  日占前香港人口有160万人,二战后只剩60万人,高添强在90年代亲身访问多名二战生还者,又翻查政府的生死册资料,估计当年在香港沦陷时无辜丧生或饿死的平民百姓超过十万人,“我嘅至亲都死喺日军手中!”1994年,他的著作《香港今昔》,刊载一篇1945年报章报道──“加强执拾遗尸工作,积极收容街头病者”,报道指执尸由两日一次改为一日一次,并加强运尸车行走次数,可见香港沦陷的三年零八个月,不少人横尸街头。

  高添强认为,政府应为香港沦陷时期数以十万计遇害的市民立碑纪念,让后人铭记这段香港最黑暗的历史。“新加坡Raffle's Place(莱佛士坊)便有纪念碑,悼念命丧日军刀下的平民”。

  他批评列入法定古蹟的中环遮打道竖立的和平纪念碑,全无香港历史价值,“1923年立碑纪念几十个由香港返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的英国人,同香港历史有咩关系?二战之后,为咗纪念英国军人,搭单再加名落个碑,但香港竟然无一个纪念碑,纪念遇害嘅香港平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