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美舞贸易战之“剑” 图永续霸权/雷鼎鸣

2018-07-16 03:16:44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开打後,两国都互有评论指出自身的痛点所在。在两敌交锋时双方都示人以弱,这本是违反“狭路相逢勇者胜”原则的愚蠢之举,但我们也不妨将这些论调视为现实的反映。贸易战是两败俱伤之事,没有赢家,但以今天中美两国的经济实力看来,却也没有一方能足以拖垮对手,美国发动贸易战,十分不智。贸易战的第一枪既已打响,我们可在此对形势先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美过度消费贸赤难减

  据美国政府最初的说法,他们发动贸易战是因为要扭转美国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这种藉口本身便有几个谬误。

  第一,稍懂宏观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贸赤或盈馀都必须服从一方程式“NX=S-I”。NX是淨出口,亦即出口减去入口,若是正数便是盈馀,若是负数便是赤字;S是国民总储蓄,I是总投资。

  美国人有贸赤只是他们喜做大花筒,不愿储蓄,消费加上投资大於生产入不敷支,只能靠借债去支付开支,在国际贸易的层面上,入口便多於出口。美国若真的想减少贸赤,增加储蓄便可。若不作此举,就算减少从中国的进口,也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更贵的商品,贸赤只会更大。

  第二,特朗普对於贸易的观念,似仍停留在一、二百年前的重商主义思想中。对今天的美国而言,有贸易赤字并不等於她吃了亏,而是她讨了别国的便宜。中国淨送出商品给美国,後者回赠的只是从印刷机印出的一张张本身并无使用价值的美元或美债,只要中国(或别的国家)长期不兑现这些纸张,而是把它们收在国库中作储备,美国便赚了,她没有什麼好埋怨的。反之,若中国要求实物换实物,不是纸张换实物,美国便不能消费大於生产,她才会掉入新的麻烦中。

  第三,特朗普及他的顾问似乎对现代贸易中的供应链毫无概念,这是使人拍案称奇的。美国经济学界人才济济,但总统身边却似庸人充斥,这可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受不了特朗普的无知,也可能优秀的经济学家都被他炒掉,更有可能是仍能留在他身边的谋臣为保权位,不敢直言。所谓供应链,在全球化生产的过程中,是指一个产品的零件或元件,很可能不是来自一个国家,而是在不同国家生产。

  生产链的一个突出例子是苹果的手机,美国有几位经济学家,最近更新了他们对苹果手机在不同国家附增值的估算。以2016年底的数据计算,一部iPhone 7出厂时的总成本是237.45美元,此机在中国组装成本只是8.46美元,即总成本的3.6%。其馀的元件例如记忆体、处理器、屏幕等皆产自包括美国在内的别的国家,若美国政府把苹果手机当作价值240美元的中国货,徵收25%的关税,中国倒是没有多大损失,反正中国只是组装而已,但苹果的生产线会转到其他效率较低或成本较高的地方去,消费者便要付出更高的价钱;若中国以牙还牙,对苹果手机徵税,反而可使华为等手机抢佔了苹果在内地的市场。

  苹果手机只是一个较极端的例子,其他中国出口商品中,中国製造的含量不一定只有3.6%这麼低。十多年前,刘遵义、郑国汉及中国科学院的陈锡康等多位教授便曾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附增值进行过仔细複杂的计算,据近来他们用2015年的数据更新过的估算,中国出口商品中平均69.4%是中国自己创造的附增值,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则88.7%源自美国。

  假设我们用美国的出入口数据(当中其实夸大了美国对中国的逆差),那麼表面上中国去年从美国入口了1304亿美元的货品,美国从中国入口了5056亿美元货品,但若以上面附增值的数据计算,美国只是从中国入口了3509亿美元,出口到中国的却是1157亿美元,逆差2352亿美元。又因在服务业上美国对中国有顺差,所以真正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足2000亿美元,不是现在被引用的3052亿美元。

  若贸易战的目的只是要消除这2000亿美元的逆差,问题便并不困难。中国市场每年的售车量是2600万辆,远超於美国市场的1600万辆,只要中国与美国同意,每年多售区区的300万辆到中国,美国对华贸赤便可立减1千亿美元。中国每年进口原油4.2亿公吨,若其中2亿公吨改从已成为石油淨出国的美国购买,美国贸赤又可再减1千亿美元,中国自己也没有什麼损失。

  不过,这些建议恐怕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贸赤可能只是美国的藉口,正是“项莊舞剑,意在沛公”。美国的“沛公”是什麼?一种可能是它要永续霸权,就算中国如何韬光养晦表明无意争霸,美国以己度人,也只会相信中国只是在隐藏实力,另有企图。阶段性的意图很可能是忌惮中国科技发展的迅速,希望能遏止“中国製造2025”的计劃。

  美国这麼关注“中国製造2025”计劃,其实有些奇怪。这个计劃严格来说,是所谓的产业政策的一种,即中国政府配置资源去补贴或催谷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的发展。此种政策,对於受到补贴的行业自然有利,但世上没有免费午餐,这些行业较快的进步是建筑在部分社会资源被耗费掉的基础之上,总体经济是得益还是有浪费,难说得很。事实上,产业政策是否可行有效,从来是争议很大之事。若要推动此种政策必然有利社会,美国自己也可大搞特搞,从而保持科技领先的局面。美国政府若不相信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大可对中国的做法冷眼旁观、心中窃喜;若是认为产业政策真的有用,自己大可也弄出个美国版的2025计劃出来,美国自己进步无人可批评她,但她不是自己进步,反而是要阻住中国的进步,是何道理?

  中国可承受贸易战衝击

  面对美国无理发动的贸易战及呼之欲出的科技战,中国如何应对?根据美国一些经济学者近年对关税效果的估计,就算美国全面地对所有从中国入口的商品都徵收40%的关税,中国GDP只是损失0.46%而已,亦即本来12个月後可达到的GDP水平,要拖慢一个月到13个月後才可达到,中国完全可承受到贸易战的衝击。我们也知道,美国消费者极度倚赖中国的货品,几乎没有人可以在美国生活一个月而完全不消费中国商品,一有贸易战,美国人民生活的成本便要增加。也许美国人民要直接感受到贸易战带来的切身之痛时才可统一意志要其政府不要再胡搞贸易战。在未来的一段颇长岁月,中国也应大力投资科技,甚至把向外商徵收的关税全部拨作科研之用。技术领先,别人才不敢发起贸易战。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