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虎歌/我怀念的港片/虎哥

2019-08-16 04:26: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某天晚上,家裏有了录影机,用它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那时候十几岁,还不懂什麼叫风格,不明白导演的作用,还是痴痴坐在电视前,被小马哥惊呆了。还有电影裏的香港,那时候就是我们眼中外面的世界。

   工作之后,有次去美国出差,在纽约街头看到各种影碟出售和租赁的店舖裏看到众多老港片的DVD,也有专门店舖墙上贴满了香港功夫片的海报。港片是大中华区向外部最早的文化输出。在旅行不是那麼发达的年代,老外眼裏的中国,大概就是香港,就是港片裏的香港。

  全盛时期,香港的产片量让人咋舌,裏面有烂片,但也不乏精品。那时候,港片基本算是两岸三地文化上的最大公约数,没人否认它们是好看的,骂来骂去,坐下来看个香港电影,大家都是开心的。港片裏有“侠义”,侠的情节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胡金铨在《侠女》中塑造了身负家仇国恨、一力对抗东厂的杨慧贞,早在七十年代就斩获了康城的心。他还在1967年在台湾拍了《龙门客栈》。25年之后,徐克监製了《新龙门客栈》,开启了香港电影新武侠潮流,在大漠漫天风沙,周淮安、邱莫言等捨生取义的情怀,就是“侠”的气度。邵氏电影《报仇》是民国故事,带着浓重荷尔蒙气息的兄弟之情,也是中国人才懂的情结。八九十年代盛行的警匪片,不管是讲黑社会的,还是讲警员的,都是同样的故事核心,追求公义,锄强扶弱,这也是“侠”。结尾都是建设了什麼,从不是破坏了秩序。

  香港电影走向衰退,这种情怀依然不减,早些时候的《无间道》、去年的《无双》都让内地观众忆起通过录影带、VCD看香港的激动,让本港观众回到港片至尊时期的光荣。说到底,港片当年可以俘获鬼佬,更成为中国人的“心头好”,在於商业因素之下的中国情结。刚刚说到徐克,有幸看过他一部没怎麼上映过的老片《第一类危险》,讲了三个后生仔,如何一步一步反社会,失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想想现在的香港,有点寓言的感觉,不胜唏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