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简约公屋”意义不简单\注册社工、香港菁英会副主席 梁秉坚

2022-12-25 04:24: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安居乐业是华人社会的传统思想,但香港寸土尺金,“有瓦遮头”这个基本的生存权利亦变成了一种奢侈的梦想。香港的土地政策源于港英时代,买地收益成为了库房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高地价政策必然会推高私人楼宇的售价,未能负担楼价的基层市民只能轮候公屋,导致轮候公屋时间一再延长,未能“上楼”的市民也只能居住在租金和居住环境不成正比的㓥房。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可见中央一直关心香港住屋这个深层次问题。

  特区政府、立法会、社福机构一直都有对市民住屋情况进行研究,在立法会更设有专题的研究和讨论,规管㓥房租赁的《2021年业主与租客(综合)(修订)条例》已于今年1月生效,订明租期、租金、租住权保障等规定。

  笔者作为一名社工,在接触的个案中,发现㓥房住户中,有部分是基于生活和工作上的便捷,而不愿搬到交通不便的遍远地区的公屋;也有新来港家庭未能符合申请公屋的资格,被迫租住㓥房;更有想过独立生活的青年人因为收入不高,而选择租住㓥房。故此,特区政府应给予㓥房住户最适切的支援。

  新一届特区政府施政以民为本,以结果为目标应对社会发展需求,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兴建“简约公屋”便是其中之一。“简约公屋”突破传统理念,为居住在恶劣环境的㓥房住户,提供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去改善生活环境。然而社会上却有一些人对“简约公屋”的造价和选址提出恶意批评,完全无视㓥房住户所面对的情绪和生活压力问题。

  要解决公营房屋供应短缺的问题就需突破掣肘,创造供应,并从土地供应着手,在各环节提量、提速、提效、提质,走在问题前面,建立一套稳定、能持续增加供应的长远计划。

  兴建传统公屋可能涉及到士地改划等程序,由规划到建成可能要花上十年时间,而“简约公屋”则是利用短期内未有发展计划的政府和私人土地,以标准简约设计和“组装合成”快速建成,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居住在不合适环境的基层市民提供过渡性的住房,是政府施政为民的最佳体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