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中医药创新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四个面向”和“三个要素”

2023-09-08 15:00:58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与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密切相关。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把握机遇、将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已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为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开创新局面,推动中医络病理论创新发展和临床应用。

  日前,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举办的“全国中医络病学教学和教材改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专家学者同聚一堂,围绕络病理论创新发展和应用、全国络病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经验分享等热点内容开展研讨和交流。会议期间,《医师报》记者专访广州医科大学原校长/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带头人王新华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围绕如何有效落地中医药创新,以及中医学科建设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作用等热门话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

  坚持中医药现代化“四个面向”,向世界展现中医药创新魅力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但同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创新发展等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环节,还存在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在王新华教授看来,守正创新是中医药持续发展的必须坚持和必然选择。他表示,中医药创新发展要在传承、尊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科技手段,阐明中医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内涵与实质,同时通过现代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创新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发展中医药治疗手段。“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两者缺一不可。”

王拥军教授接受采访

  王拥军教授表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落脚点应与“四个面向”紧密结合,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回答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面向经济主战场,突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瓶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破解中医药自身发展难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效优势。

  “疗效提高的同时,要进行机制的探索。如此,才能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王拥军教授表示,中医药创新发展要与时俱进,进行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有中医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王拥军教授表示,四十多年来,吴以岭教授团队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构建络病理论研究体系,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新时代典范。络病理论在向世界展现中医药创新“魅力”的同时,也在国际学术界发挥了中医药的创新引领地位。不仅带动了创新药物研发,提高了临床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于疾病治疗效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人民的需求,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

  络病理论体系围绕重大疾病需求展开理论创新与研究,研发了系列创新中药,覆盖领域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系统传染病、肿瘤、前列腺疾病、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王拥军教授指出,络病理论的创新发展不但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且为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医文化自立自信扎实底气。

  王新华教授指出,作为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用于治疗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代表性中成药,连花清瘟在非典、甲型H1N1流感大暴发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证实其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的连花清瘟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了连花清瘟对于轻中度新冠成人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络病理论是中医药理论发展创新的典范,它不局限于某一个药、某一个方或某种作用机制,它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创新。”王新华教授表示,络病理论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展临床实践的验证,又通过临床与理论的结合,研发创新中药,在临床诊疗中无限反复循环验证。他认为,在整个中医药发展模式中,络病理论真正实现了中医药理论的创新发展,也为今后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方向。

  做好学科建设“三个要素”,促进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新华教授接受采访

  学科建设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抓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要素缺一不可。对此,王新华教授进行了详细阐述。

  人才培养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创新教材——《络病学》自2005年出版,2017年再版后,已在国内40余所高校开课,其中本科课程院校33所,研究生院校10所。王新华教授表示,通过教育平台开设络病理论课程是十分有远见的战略,因为一个理论体系构建后,如果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没有培养一批研究和运用该理论在临床上指导疾病治疗的人才,这个学科将难以持续发展。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王新华教授指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强调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了解到,中医理论在不断发展,且未来还会不断创新和突破。

  “当然,结合不同的专业背景,教学应有所侧重。中医专业的学生,应重点培养中医药发展的创新思维;西医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习中医的课程,同时将络病理论融入课程中。”王新华教授表示,西医学院的现代医学手段、实验技术较成熟,如果西医学生能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并结合还原论方法开展研究,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用必将大有作为。

  科学研究要遵循整体观与还原论的结合

  整体观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重要前提,但仅有整体观没有还原论,缺少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阐明其实质,将难以促进中医药发展和临床服务水平的高质量提高。

  整体观与还原论结合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路线就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王新华教授指出,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医学,不仅包含古人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还包含人文科学和哲学等。因此,当下运用好现代医学中的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来探索中医理论,多学科交叉、融合,将对突破学科发展瓶颈提供重要支撑。

  全面提升临床疗效是夯实社会服务的目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王新华教授强调,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研发新产品的疗效,改善临床疾病的治疗现状。

  社会服务提醒我们,要善于将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运用到临床中,又通过临床反馈的数据来改善治疗方案,促进研究难题的破解和瓶颈的突破。王新华教授指出,学科建设是推动中医发展的重要抓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结语

  中医络病学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持续深入发展,在理论创新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强化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实力,促进了国内外中医药行业交流和互通。

  中医学科建设离不开教学、临床、科研、转化应用等关键词。王拥军教授表示,高水平教学研究方面,络病理论率先垂范,走出了独到且有影响力的路径,值得学界更多人士参与和深入研究。

  今天,中医药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面向未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持续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铸就新辉煌,谱写健康中国建设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