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天桥飞架 “湘”村振兴

2021-03-24 12:02:51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矮寨大桥的建成,让湘西的土特产茶等“湘”品从大山畅运全国,让络绎不绝的游客畅游湘西的美景和民俗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矮寨大桥已不仅仅是一座桥,还代表着湘西乡村振兴的新高度。

  小作坊铺开致富路

  坪朗村与闻名天下的矮寨大桥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奇观景区山水相依。然而,以前的坪朗村守着好山好水却过着穷日子,成了有名的贫困村。2011年之前,村里人均年收入仅为1000余元,村里的姑娘从来都是远嫁他乡。

石清香在介绍她的豆腐产品

  “记者朋友,谁来试试推磨作豆腐。磨推得好,就可以当我们坪朗村的上门女婿。”

  3月16日,坪朗村村口的一栋楼房中,不时飘出阵阵豆腐香气。刚一进店,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豆腐西施”石清香就“调侃”起记者朋友们。

  石清香是吉首市坪朗豆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着红色苗装的石老板稳稳站在石磨旁,不时用勺子将黄豆与水舀进石磨的小孔。她右脚固定在原地,左脚有节奏地一前一后跳动,仿佛是在跳着苗舞。

  石清香,当地第四代手工豆腐传承人,从事豆腐制作十多年。据她介绍,她的作坊不仅是一个豆腐制作工坊,还是一个传承手工制作的培训点。近年来,还办起了研学基地。

  “2012年矮寨大桥通车后,来我们村里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儿有制作豆腐全部的工艺流程,能够让学生们亲眼见证一粒黄豆变成豆腐的全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更能加深他们的理解。”石清香说。

  目前,石清香的公司每天可卖出各类豆制品数百斤,年产值300多万元。带动了周边200余户农户发展绿皮豆种植产业。她的作坊安排了村里40多人就业。她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每年每户能分红利8万多元。

  绣花针绣出大“钱”景

车间里的女绣工

  在村子的另一边,一根小小绣花针,绣出了大“钱景”。

  “我做苗绣8年多,每月有保底,月收入平均3000来元。”龙春梅说。

  龙春梅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家乡实施乡村振兴后,苗绣产业飞速发展,为了照顾家人,她是第一批返乡从事绣工的妇女。

  “我每个月也能赚3000多元。”在金毕果扶贫车间,50岁的龙芳艳忙着将最后的工序做完。

  龙芳艳原来一直在家带孩子。两个女儿长大后,她开始在扶贫车间上班。通过培训后,她对于制作苗族服饰已经非常熟练,目前很喜欢这项工作。像龙春梅和龙芳艳这样的家庭妇女,在金毕果民族服饰公司有100多人。

  金毕果民族服饰公司经理时丽梅介绍,当地的妇女心灵手巧,对民族服饰也很了解,基本培训后就能达到公司的要求,有些年龄较大的妇女,手工绣出来的服饰有相当高的品质。

  更为关键的是,坪朗村离矮寨大桥很近,扶贫车间制作出来的民族服饰主要是提供给景区、演出团体和旅游公司,运输出去非常方便。扶贫车间今年上半年的订单已经满了。

 军人之家民宿店

  近年来,坪朗村先后完成了特色民居改造、文化旅游接待中心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及一批古街巷、古渡口的维修改造,再加上坪朗村本就拥有的自然风光,使其成为周边居民近郊休闲游、民俗风情游、特色餐饮游的首选之地,“最美后花园”实至名归。

  乡村振兴,坪朗前行。不仅获评“湘西州美丽乡村精品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还领回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三个国字号招牌。

  矮寨大桥的建成,汇集了人气,凝聚了人心,架起了致富之路,它见证了脱贫攻坚的时代华章,也记录着大湘西乡村振兴的奋勇前行,树起一个耀眼的时代标高。

金毕果车间

  民俗文化撑起美丽经济

  施生高的军人之家客栈在矮寨镇排兄村吉斗五组很醒目。今年52岁的施生高当兵13年,转业后安置在吉首市制药厂,由于单位效益不好,施生高在2002年从单位买断,做过许多工作。矮寨大桥建成后,家乡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施高生不再在外飘荡,回家搞起了民宿。

  “我每个月收入六七千,旺季时,一万多。”施生高说。

第六代苗鼓王杨欣(右)

  三年前,湖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排兄村根据自身紧邻矮寨奇观景区的优势,因地制宜,特别是“苗歌苗鼓”等非物质文化被开发后,作为苗鼓文化核心的排兄村,与几十家旅行社成功“牵手”,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搞起了特色民宿。

  “以前,我的民宿不成规模,去年国庆节前,我花了十几万进行了改造,三个多月我就收回了成本,还赚了几万元。”排兄村村民龙迎春说。

  依托独特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排兄村富起来了。

  2019年,排兄村入选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获得湘西州“最美乡村”“同心美丽乡村”称号,2020年5月,成功申报省级“同心美丽乡村”。

  “‘三农’政策真的很暖人心。”村民龙青云说。几年前,他建了一栋两层苗族吊脚楼,租给旅游公司开办“醉美鼓村”农家乐,带动全村农副产品销售,吸纳劳务用工50多户,实现“美丽经济”400多万元。(文图/傅春桂)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