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善冶若水/香港故事与文化交流\胡恩威

2021-07-16 04:24: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一目标是要把中国故事说好、香港故事说好。如何做到呢?首先不是形式主义的盲目追捧,而是有深度、有系统、有方法、有层次地讲述香港乃至全中国故事。

  文化交流最重要是本身有特色。目前香港在文化艺术资源上,偏重于西方主流艺术,尤其是英美国家。整个文化艺术交流系统缺乏多元思考和完整策略。入口西方活动很多,但是没有透过举办活动而提升香港社会的文化水平,增强香港文艺工作者的管理、经营及创作等方面能力。

  近年,内地文化交流成绩显著,透过文化交流提升民众的国际视野和文化深度,上海和深圳是其中两个例子。其实香港民间有很多人才,只不过官方有时难免“数人头”,认为“人多就是好、英美就是好”,故此少发展自身的文化特色。具香港文化特色的香港中乐团,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其他模式、其他文化特色似乎尚未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场地资源、金钱资源、政策配套等方面,也缺乏一个整全的目标。因此,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不是中“西”,而是中“外”,“外”是全世界。要达成这个目标,除了办活动之外,更加重要的是改革目前各大专院校,以及政府偏重英美文化艺术的取向。要从这些方面出发,重新检视香港的布局。再如“一带一路”,香港民间和“一带一路”有很多网络。怎样运用好这些网络?结合官方资源,创造一些更有利的平台。

  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要落实、要有具体目标、时间表、行动纲领;团结香港不同类型大大小小的艺团,鼓励他们全方位地建立一个团队,而不是制造竞逐资源的所谓内部斗争。而资源应该更有系统地、更有目标性地,让他们去发挥。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不是互相比较,而是合作和理解。同理心是文化艺术交流的基础。港府要对社会有同理心,要对艺术工作者有同理心。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需要一个团队,而这个团队里需要艺术行政、策划、管理、创作、表演、经营、宣传、文化学术等等不同领域的人才,这样才能打造真正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