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流动空间/在繁花中看海派建筑\方 元

2024-04-08 04:02: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和平饭店是海派建筑的典型代表作。\作者摄

  电视剧《繁花》使“海派文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小说的作者金宇澄说:“每当你进入一座城市,你最先看到的是这里的建筑、环境和设计,它们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签。”那么,当你“进入”电视剧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哪座建筑?

  在《繁花》的第一集,镜头是从一座金字塔形屋顶开始的──这座建筑叫作“和平饭店”。在剧中,爷叔教导阿宝:和平饭店是上海人做生意的“噱头”。而在导演王家卫的眼中,它不仅是噱头,还是上海的城市标签。

  在中国建筑界过去有“京派建筑”和“海派建筑”之说。和平饭店即是海派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它的原名叫作“华懋饭店”,坐落在外滩(今中山东一路)。如果上海是一个大商场,那么外滩就是它的大橱窗。因此,外滩是商家必争之地。华懋饭店于一九二九年建成,是当时亚洲的最高建筑。虽然五年之后上海国际饭店超越了它,但由于国际饭店不在外滩,因此华懋饭店仍是上海“橱窗”里最高、最显眼的大楼。

  “华懋”是酒店的名字,而酒店所在的大楼原名叫作“沙逊大厦”。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维克多.沙逊(Victor Sassoon)的名字无人不晓。当时的纽约《财富》(Fortune)杂志称他是“上海头号的房地产商人”。他的祖父是印度孟买的犹太富商,因支持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而获得英国籍,并随着英国贸易的鸦片船,把家族生意扩展到上海。

  维克多.沙逊于一九二四年成为沙逊公司的继承人。他认为亚洲的经济形势是“东升西降”,于是将公司总部由印度之西的孟买迁到中国之东的上海,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在十年的时间内,他便在上海建立起一个拥有一千八百多座楼宇的地产王国。沙逊大厦即是这个王国的“旗舰”,沙逊居住的套房就设在这座大楼的顶层。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上海的欧式建筑大多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由于这种风格源自巴黎,因而上海曾被人称作“东方的巴黎”。然而,华懋饭店的建筑师并没有重复这种古典风格,而采用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艺术装饰风格。

  这种新的风格盛行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得名于一九二五年举办的“巴黎国际艺术装饰和现代工业博览会”。正如博览会的名称所示,艺术装饰风格表现的是现代工业时代的美学。它不再迷恋繁琐的古典柱式或华丽的巴洛克曲线,而是强调简洁的几何体和流线型的直线。

  尽管那时的上海被人称作“东方的巴黎”,但在沙逊的眼中,上海是“东方的威尼斯”。这便是华懋饭店那个金字塔形屋顶的寓意。它的设计概念源于威尼斯圣马可钟楼的方锥形屋顶。

  金宇澄说,如果他是建筑师,就要设计一种“只有上海才有”、“能代表一个年代”的建筑。这也正是沙逊和他的建筑师威尔逊(George Wilson)当年的想法。不同的是,金宇澄想建的是弄堂,而沙逊和威尔逊建的是摩天楼。

  华懋饭店是上海的第一座摩天楼。它的主楼有十层,加上三层塔楼,总共有十三层。今日当我们说到摩天楼时,通常指那些三十层、四十层、八十层的建筑。但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十层以上的楼房就可以称为摩天楼了。

  不要小看它只有十三层,这在当年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和突破。要建高层建筑,首先要有坚固的地基。由于外滩的地基是软土层,承载力较弱,因此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只能建三层的房子。为了解决地基问题,建筑师向美国建筑技术取经:将大量的木桩夯入地下,穿过软土层,到达坚硬的地层,然后在木桩上面浇筑水泥筏板,从而为大楼提供稳固的基础。建筑师还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建材──加气混凝土砌块,用以减轻大楼的重量。所以,华懋饭店在建筑设计、工程技术和材料方面都有创新。

  上海向来是以新面貌示人,但电视剧《繁花》却罩着一层怀旧的色调。王家卫似乎特意要让观众透过他那副茶色眼镜去看上海。虽然他在五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上海,但上海从未离开过他。那座金字塔屋顶大楼像一座睡公主城堡,保存着他的记忆。在六十年后,已是爷叔的王家卫通过“梦工厂”回到上海,要在这座城堡中唤醒沉睡的市场经济。

  不过,假如我是电视剧的导演,我不会选和平饭店(华懋饭店)作为城市的标签,因为它代表的是三十年代的上海,而《繁花》的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所以,我会选九十年代的建筑,例如四十四层的新锦江大酒店(一九九○年建成)或者八十八层的金茂大厦(一九九八年建成)。这些新海派建筑是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成果。作为上海的城市地标,它们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高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