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我心中的香港/香港十年情\冯 进

2024-12-09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中文大学合一亭景色。

  小时候,香港是小说、电影、电视、流行歌曲里那个神秘的地方,也许代表现代、时尚和新潮,但也让人觉得遥远、陌生,甚至有一点可怕。我第一次有幸旅行到香港不过是十年前的二○一四年,那时我从内地到美国高校读书、教书已经二十年了。当年十二月去香港大学参加学术会议,第一次窥见多年想像面纱下的香港“庐山真面目”。此后十年我基本每两年赴港一次,除了二○二○至二○二二年疫情期间不方便走动。而一旦疫情好转,二○二二年十二月内地放开旅行,我出访的境外第一站就是香港。从二○二三年一月到二○二四年六月,趁着学术休假的便利,我更是一年半内去了香港三次。

  盘点我和香港的十年之缘,发现每次赴港的起因都是学术交流所需。但一旦落地,公务之外,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收获又远远超过短短几天的有限日程。在港的高校从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岭南大学到浸会大学,我都拜访过,有时因为参加学术会议,有时去调研、访谈、报告、交流。每次除了老友重逢,也结识新同行、新朋友。徜徉学海,知性的冲击固然令人沉醉,但同样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有新老朋友的热情招待。国际学术会议的东道主神通广大,各项安排无微不至,令人感念。他们无意间展露的校园文化更是引人入胜。记得二○一四年十二月,从严寒的美国中西部小镇飞到了温暖的香港。参会港大,每日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上来回。会议间隙,欣赏户外绿植,看看校园墙上学生张贴的图文,晒晒太阳,好不惬意。后来才知香港高校大多依山而筑,风景如画,但每日上坡、下坡,对师生的体力也是个考验。而各校除了共性,也各有个性,各有历史传承和打卡景点。至今记得中大的“海天一色”,科大的玻璃长廊,岭南附近的黄金海岸美景,浸大周边的九龙塘风情。

  行走在张爱玲、许地山、萧红、鲁迅曾经到过的地方,无形中和中国现代的文学与历史产生了血脉勾连。即便不了解昔年文人墨客留居香港的雪泥鸿爪,当代香港的人间烟火也自有蛊惑人心的魔力。我算不上香港的资深游客,但曾沉醉于西港的古色古香,宛如走入电影《花样年华》中的世界。曾在海洋公园坐过山车,在“激流勇进”途中兴奋尖叫。也曾到屏山访古寻旧,在宗祠、老宅之间流连忘返。疫情之后,又重访维多利亚湾,在“1881”和九龙塘公园获得心灵的休憩。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有日日行走街头的普通民众。香港人口密集,但管理完善,忙而不乱。我碰到的高校行政人员,酒店、餐馆、商店的服务员,计程车和公交车司机,个个都敬业友善,服务周到。问路街头,哪怕有时语言不通,人们脸上的热情笑容也让我感到温暖。在瞬息万变,灾难重重的现世间,最宝贵的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相待。

  我只是香港的匆匆过客,对香港的印象也只能是浮光掠影,可能无法深入体验在地民众深层的悲欢离合。但我心中的香港是那朵最美的玫瑰,愿它越开越好,永不凋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