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什么大烦恼,但又不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我可以怎样做呢?”每当听到类似的疑问,我除了会多了解一些发问者的背景、成长之外,也会常常提议对方试一试写感恩日记。
写感恩日记,听起来像流行励志书的廉价手法,却是有心理学支持的好工具。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是探讨“快乐人生”的专家,她肯定了“人有透过练习使自己更快乐的能力”,而其中一个练习就是写感恩日记。
临睡前,仔细回想一天的经历,记下若干我们觉得幸运、开心、惊喜的事,例如某个同事主动打招呼、在超市付款时不用排队、回家时看到家人清洁干净的碗碟等等。从这般的小事,到像妹妹生了一个健康宝宝的大乐事,全都可以写在感恩日记。柳波莫斯基写道,感激的定义就是“细数自己的幸运”,而它是“一种惊奇、心怀谢意和欣赏”的正面感觉。
柳波莫斯基指出,感激的行为可以抵销心理学上的“享乐适应”效应,即当你慢慢习惯于生活里的美好事物,习以为常,那么美好事物所带给你的快乐便会越来越少。
换言之,练习感恩,是为了重新看见生活中的美好。我们感到自己过得不怎么样,不一定是生活里没有美好的人和事,很可能只是我们习惯了、适应了,也就忽视了。姑且用上一句比较学术的语言,“感激的首要价值,在于将心怀感谢者的良好感觉最大化。”
当我们有了这样有关感恩日常的认知,再重读一次南宋文人杜耒《寒夜》一诗,更有一番体会,他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有客到访,却没有酒,这可以是叫人不快的事,但对于一个懂得感恩日常的人,却看见了有茶当酒的美好,感恩于可以生火煮茶,更身在一个暖和的家。于是,月光依然像平常一样照于窗前,感恩的人却留意到那几枝梅花,点缀了一晚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