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水”到“上桌”,牛的四个胃能登上大雅之堂,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场资源和智慧的较量,也是跨越千年的饮食传承。不得不说,人类对食材的探索慾,永远是充满巧思和诚意的,也正因如此,四个兄弟才能带着各自的故事,书写传奇。
牛的第三个胃,就是如今人气颇旺的“千层肚”了,也被称作“百叶”“毛肚”。它位于蜂巢胃的前端,内壁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页瓣”,可以吸收水分,发酵产生酸,最重要的是提高消化效率,含金量之高一目了然。放到厨房,同样是“狠角色”。我们吃到的毛肚有黑有白,黑色才是原貌,白色则经双氧水浸泡而成。因为页瓣层层叠叠,轻盈羸弱,口感自然更加诱人。试问谁没在打边炉时默念过“七上八下”?生怕怠慢了筷子那端的毛肚,多烫一秒都可能暴殄天物。也因为格外鲜脆爽滑,毛肚早有了自己的江山,已非池中物。不信看看那些座无虚席的毛肚火锅店,仅凭一样食材,就能撑得出场面,挑得起大梁,足可见它如今地位。更不用说名满天下的串串香,冷吃更能体会到红油和毛肚的纠缠,香菜同花椒共舞,香得听见了心跳声。
到了胃的最后一站,就见真功夫了。在牛的四个胃中,只有它的构造功能跟单胃动物相似,承担着消化分解的职责,也为牛提供更多养分。学名“皱胃”,也被叫做“牛肚”,不过跟之前三兄弟比,多少不太受重视,因为位置靠后,味道浓郁,坐过很长时间的冷板櫈,直到近些年才重回大众视野。除了同样用作牛杂的主料,也适合切丝爆炒,或放到夫妻肺片中平衡口感。但凡遇见,就没有套路。毕竟要吃够四个胃,才算真正懂了牛,看看盘中“四胃同堂”,怎么不是一种圆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