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6月10日讯(记者 李晓蓉)首部反映改变世界历史的“钓鱼城之战”长诗作品《钓鱼城》近日由小众书坊出品、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引起诗坛关注。在《钓鱼城》研讨暨分享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指出,“诗人赵晓梦选这样一个题材非常好,‘钓鱼城’值得写,赵晓梦做了个大梦”。
《钓鱼城》书封,小众书坊出品,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4月
《钓鱼城》由在钓鱼城下出生、长大的诗人赵晓梦历时十载收集专研史料、创作半年而成。历史记载,公元1259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古帝国大汗蒙哥本人在重庆合川钓鱼城下“中飞矢而死”。于是,世界历史在钓鱼城转了一个急弯,正在欧亚大陆所向披靡的蒙军各部因争夺可汗位置而急速撤军,全世界的战局由此改写。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处”,南宋也得以延续二十年。
对历史上这样一个非常宏大、复杂的大规模事件进行创作,李敬泽指出很有挑战性,但赵晓梦用了一个很巧的办法,“史诗包含着大规模的人类行动,是大规模的人类行动的记忆。行动包含着叙事,你就要讲事。现在不仅不是讲事的问题,赵晓梦把笔都放到了每个人的内部,也就是说对人的外部的观察度舍弃了,直接从内部去看,这个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胆和非常有意思的办法。”
《钓鱼城》研讨暨分享会现场(大公网记者 李晓蓉摄)
据悉,长诗《钓鱼城》所叙写的虽是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但它并没有依照历史的时间连贯性而次第展开,它由攻城者、守城者和开城者三个方面的主要人物的内心自白构成全诗,一共三章。第一章《被鱼放大的瞳孔》,以蒙哥开始,蒙哥夫人、前锋总指挥汪德臣押后,披露了这三个人在弥留之际的遗憾、痛苦、仇恨、挣扎。第二章《用石头钓鱼的城》,展开了钓鱼城守将余玠的无奈、王坚的郁愤、张珏的悲凉。第三章《不能投降的投降》,王立、熊耳夫人、西川军统帅李德辉相继登场。
李敬泽指出,九个不同人物,他们内在性之间的对照、参差、丰富、对话很有意思,“《钓鱼城》还可以做地更好,打地更开,胆子还可以更大,还可以让这九个人对话性更强”,“形成一个内在性的多声部的交响乐,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
同时,李敬泽认为,赵晓梦的《钓鱼城》还没写完,《钓鱼城》不能画句号,“这样一个伟大史诗值得反复斟酌、反复去写、反复发现,期待赵晓梦《钓鱼城》可以再版。”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诗歌网、巴金文学院、成都文学院、小众书坊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作家会、重庆伍舒芳健康产业集团(希尔安药业)、成都迪康药业协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刘笑伟,《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等出席并参与了讨论。
各界评议《钓鱼城》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邱华栋从读者和写作者的角度点评了《钓鱼城》,“我觉得晓梦在这首长诗里面非常棒地尝试了将一个历史事件以一种叙事性的方式把它结构成一首1300行的长诗,而且是非常成功的。”
《诗刊》主编李少君认为,《钓鱼城》已经构成了一个“诗歌事件”,它复活了一个史诗般的战争,同时,它关联着合川申遗,将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包括电视剧、舞台剧、音乐剧;此外,李少君也从写作专业角度肯定了《钓鱼城》的意义——用诗意的叙述方式进行史诗创作,这种探索将引起包括诗歌界在内的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谈及新闻工作与诗歌创作两种完全不同甚至相斥的语境与话语体系,而赵晓梦兼具新闻工作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我觉得这样的人非常少”。在点评《钓鱼城》时,李舫认为整首诗结构上关联紧密,用“再给我一点时间”这种极具抒情性的语言穿起了三章九节的人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认为,《钓鱼城》在平等、自由、普遍的人类精神追求等意义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启示性的探索,比如,诗中的九个人物在出身、历史位置中都不一样,但是在诗中的精神层面上达到了平等,“这种平等性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是一个人类的视角。”
《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刘笑伟从军事学角度分析了钓鱼城之战的战场意义和精神意义,“对于南宋来说,钓鱼城的意义就是跟马六甲是一样的”,钓鱼城之战的意义在于水道,相当于现在的治海权;同时在蒙古大军所向披靡的形势下,钓鱼城依然顽强坚守了36年,这种意义正是面对强敌时精神上的坚守。
创作者说
谈及创作感受,赵晓梦说钓鱼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作为一个合川籍诗人,有责任和义务来梳理它的精神脉络、所蕴含的精神资源,尤其是他离开家乡多年之后,在更深厚的积淀、更开阔的视野中反观钓鱼城及其历史,能够更好地发现它的独特地位与价值。面对这座记录历史的文化遗迹,如何用文学的形式讲述历史、讲好钓鱼城的当代故事?赵晓梦坦言,他写钓鱼城,不是去重构历史,也不是去解读历史,而是以诗歌的名义,去分担历史紧要关头,那些人的挣扎、痛苦、纠结、恐惧、无助、不安、坦然和勇敢,用语言贴近他们的心跳、呼吸和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存在,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