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集思广益/稳经济政策空间充足\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管 涛

2023-12-20 04:03: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在市场经济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预期管理是明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头戏。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同时,指出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市场经济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显然,预期管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头戏。

  这是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三次提及预期问题。2021年度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度维持了“预期转弱”的重要判断,本次会议则指出“社会预期偏弱”。虽然该表述较“预期转弱”有所缓和,但显示与理想状态仍有一定差距,这背后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消费物价低位运行,是当前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客观反映。11月,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为年内第三次同比下降,前十一个月累计增长0.3%,远低于年初确定的3%的预期调控目标。同期,核心CPI同比增长0.6%,前十一个月累计同比增长0.7%。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走势偏弱会进一步凸显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和实际融资成本偏高的问题,同时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

  二是风险隐患较多。2020年人民银行调统司数据显示,中国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住房占比近七成,表明房地产是重要的民生产业。而房地产作为最大的周期类消费呈现买涨不买跌的特征,下行压力在供需两端均有体现,行业内生造血能力明显不足。今年前十一个月,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下降5.2%,较4月份高点回落14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下行压力传导至地方债务,一些中小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也因此接连出险。

  三是经济循环不畅。2022年底疫情防控转段后,外界普遍预计中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今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消费者信心指数较2022年四季度反弹6.7个百分点,涨幅创有数据以来的新高。但全年来看,消费复苏呈现波浪式“U”形特征。社会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从6月份开始逐月走低,于9月份触底后持续反弹至11月份的7.2%,但依然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而且,居民总体还是“多存少贷”。前十一个月,居民新增存款和贷款分别为14.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和4.1万亿元,存贷差10.6万亿元,虽较去年同期少了约7109亿元,但显著高于2019-2021年同期均值1.4万亿元,表明居民预期偏弱,消费能力和意愿不强。

  加强政策工具创新

  四是外部冲击加大。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持续紧缩,全球经济处于下行趋势。截至11月份,全球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十五个月低于枯荣线。受此影响,前十一个月中国出口(美元口径)下降5.2%,较去年同期低了15个百分点。此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区域化、碎片化,也对中国外资形势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这为经济工作中处理好“稳”与“进”、“立”与“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同时,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稳预期摆在稳增长、稳就业之前并非反常识之举。现代经济运行和政策效果越发容易受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影响,政策从出台到落地也存在时滞,其间的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深刻理解政策本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可能被“带偏”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影响政府公信力。因而,会议提出,综合起来看,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增强信心和底气。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当然,行胜于言。会议在总结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规律性认识时,“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和“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就占据了首尾两个“必须”。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最终也是落脚到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只有把经济发展“稳”在合理区间,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充分保障就业民生,才能为“进”创造稳定发展环境。

  宏观政策空间足是中国经济发展拥有的一大有利条件。会议要求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其中,“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是稳健货币政策的新提法,有别于过去的“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相匹配”。11月份,M2(广义货币供应)和社融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0%和9.4%,明显高于前三季度的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5.2%,却未加剧通胀上行;M1(狭义货币供应)同比增速降至1.3%,连续十个月走低,表明货币活性不足。中国缺乏通胀预期数据,难以测算实际利率是否过紧。但预期形成是一个适应性过程,长期通胀疲软可能会使得预期根深蒂固,这将对货币政策构成挑战。

  当前仍有部分观点认为预期偏弱是因为刺激不够强、水多则溢,“直升机撒钱”就能解决问题。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刺激为主、改革为辅”应对思路的延续,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受困于“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由此可见,强刺激治标不治本。此次会议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消费投资良性循环

  这也意味着,未来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以畅通经济大循环之“进”,助力发展大局之“稳”。此外,还要统筹风险化解与稳定发展的关系,全面加强监管,坚持系统观念,持续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此次会议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指导。会议指出,要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并花了较大篇幅强调四个“抓落实”,即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

  会议还强调,全面贯彻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等四组关系;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要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要讲求工作推进的方式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瓶颈制约,注重前瞻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重申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其实,早在去年3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这次旧事重提,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明确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因为一些非经济政策也会对经济金融产生较大的溢出效应,进而影响市场预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