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一点灵犀/人工智能重复“狼来了”的故事\李灵修

2024-04-06 04:02: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ChatGPT由“玩具”向“工具”的过渡并不顺利。

  人工智能研究企业OpenAI本周宣布,ChatGPT网站访问者无需登录即可使用AI服务。此举极大降低了GPT使用门槛,但亦“暴露”出一个事实,OpenAI的算力不再紧张。而据高盛最新研究显示,只有不到5%的企业正在使用生成式AI,而当前应用水平还不足以显著提升生产率。

  尽管AI新闻时不时还会冲上热搜,但不可否认社会关注度在逐步“退烧”。事实上,单就ChatGPT网站访问量来看,去年就呈现出高开低走的趋势。数据分析工具网站SimilarWeb统计,2023年1月访问量环比飙升131.6%,2月环比涨62.5%,3月环比涨55.8%,等到6月份访问量由升转跌,环比下降10%,其后也再没有明显反弹。

  显然,ChatGPT由“玩具”向“工具”的过渡并不顺利。很多用户在尝试引入AI提升工作效率的过程中失败了,最终降低使用频率或者干脆放弃。

  同样是在本周,高盛经济学家Jan Hatzius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布报告称,除少数特定的高科技领域外,企业正式采用AI技术的比例仍然很低。初步数据显示,生成式AI的发展小幅提高了劳动力市场需求,但对失业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运行成本过于高昂

  上述研究成果的确让人感到吃惊,因为就在一年前,高盛才信誓旦旦地表示,全球有三亿个就业职位面临被AI取代的风险,而香港将成为最受冲击的地区,约三成工作会“消失”。

  关于AI商用进程不及预期的原因,笔者此前也撰写多篇文章(如3月2日刊登的《Sora会让我们丢掉工作吗?》)阐述过,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

  首先,输出内容的Bug太多。由于GPT模型只能处理信息的相关性,而无法掌握事物的因果律,通常会出现“局部合理、整体荒谬”的违和感,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可靠性及稳定性。譬如,我们在使用ChatGPT时,常会遭遇“AI幻觉”,即捏造事实或答非所问。这种偏差在文生视频工具中又被放大了,特别是Sora将视频输出时间延长至1分钟,给了AI更多的“犯错”机会。

  其次,运行成本过于高昂。人脑平均功耗20瓦,且基本恒定;而一张英伟达H100芯片的最大功耗达700瓦,训练GPT3.5(ChatGPT)则需要用到约3万张H100芯片。有人统计过,ChatGPT每日消耗超过50万千瓦时的电力,相当于一个美国家庭每日耗电量的1.7万倍。此外,ChatGPT运行还需要大量冷却水保持低温。

  迄今为止,Sora未有计划对外开放,更没有为服务进行定价,很可能是因为背后的算力成本是一个天文数字。中金公司做过估算,Sora生成1分钟高清视频的费用可能接近100美元(约780港元)。

  比较优势仍不明显

  新技术能否大规模应用,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还与成本比较优势有关。眼下AI工具仍未形成比较优势,但没人能否认GPT的发展前景。也因此,笔者担心会重现“狼来了”的一幕:人们在一个又一个热点事件中逐步脱敏,但当AI应用真正落地时又会手足无措。

  要知道,科技颠覆生活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好准备。人类历史上,从建造第一条汽车流水线,到全自动化生产相隔了一百年,而智能手机的全民化普及不过十年时间。AI时代的改变只会更快、更迅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