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科的课程和考试都会涉及到探究价值观的议题,价值观一词本身已令不少学生闻风丧胆,感觉较为“虚”,而不少教师在讲授价值观的部分亦面对困难,很多时候只能列举价值观的例子,可是却未能建构学生理解价值观、归纳价值观和应用价值观的能力,笔者以下将就三方面逐一提出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
理解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捨的标準。有益的事物才有正价值。有益或有害的事物评判的标準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以上定义摘录自维基百科,教师当然可以参考更具权威的定义,然而,定义并无助於理解价值观,反而,笔者惯於提出三种基本元素,好让学生理解价值观,三种基本元素包括凌驾性、规範性和指导性。
首先,凌驾性指价值观多数出现在抉择之时,例如决定是否兴建人工岛、是否发展郊野公园等,重视环保和重视居住质素的价值就会出现;其次,规範性指价值观会规範个人的言行举止,令到个人不去做某些行为,例如重视健康使人抗拒烟酒;最后,指导性则是令个人去做某些行为,例如国族主义就会驱使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以上三个原则是让能力较高的学生对价值观有更具体的理解,而对於能力稍逊的学生在讲解完三个原则后,基本上只需要记着“重视……”、“最重要的是……”、“……比……更重要”等展示价值观的句式,牢记价值观必然是出现在面对抉择的情况,便能理解价值观的内容。
归纳价值观
归纳和延伸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是通识教育科重点训练,而要能够归纳出价值观,先要让学生理解价值观、行为和看法的连繫:
价值观→看法/观念→行为
(普遍性)(个别性)(个别性)
上表并不是严谨的心理学或生物学分析,只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如何归纳出价值观,所谓个别性的行为或看法,意思是一次性或针对单一项目,例如要求放宽一签多行、支持发展大湾区、支持“明日大屿”计劃,而普遍性的价值观则是能够解释所有单一项目,例如经济挂帅、重视繁荣稳定等,所以学习归纳价值观,就是要尝试能够举一反三,一般议题或考卷上的资料都是个别性,而考生就要尝试思考更多类近的行为,浅白的说法是:“除资料显示的行为,有什麼行为是持份者都会做/不会做”,例如资料显示持份者因为年龄渐长和身体机能下降而减少饮酒,学生应能举一反三指出持份者同样有机会减少吸烟、不健康饮食,从而归纳出持份者的价值观就是“重视健康”。当然,不少学生毋须经过举一反三就能够直接指出价值观,但是训练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助於学生辨识和归纳出较艰深的价值观。
应用价值观
以下分两个层面的应用,包括应试应用和生活应用。应试应用方面,其一当然是应付价值观题,例如2013年卷一第三题、2016年卷二第一题,分别要求考生直接归纳出持份者的价值观,以及解释政策引起的价值衝突,其二亦有助於回应因素和建议题,毕竟大部分行为的深层动机都涉及价值观,例如解释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原则,可以运用享乐主义说明,而建议题则是源於考生若然建议以教育宣传方式解决一些问题,解释成效部分就可以提出建议能够改变持份者的价值观。至於生活应用方面,青少年阶段正正是摸索和建构自我价值观的时期,教师们可以运用上表,让学生反思自己对不同事物的行为和看法,尤其对社会议题上,究竟持什麼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学生所持的价值观是正面抑或负面,对个人以至社会是有裨益抑或损害。
香港通识教育会 罗恒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