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为加强文物管理、修复与文物教育,建议在天水围第109区兴建一所面积约5.2万平方呎的文物修复资源中心,在资源中心毗邻会兴建约8.9万平方呎的康乐及文化综合设施,包括球场、图书馆及公众停车场等。有关项目将与资源中心项目合併,并分两期落实,现暂未有施工时间表。初步设计显示资源中心楼高14层,其中一至五层部分空间为公众教育及参观等设施,如用作展览的多用途活动空间及文物研习室等,其余空间则作藏品库及修复工作室等用途,中间楼层将设一个绿化天台,地面亦有绿化设施及行人隧道。一些论者盼望这座文物修复资源中心建成后,有助推动文物保育,增加市民大众对本土文化及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资料取材自本港报章 2021年2月18日
资料二
2010年,发展局推动第二期“活化历史建筑夥伴计劃”将这座旧建筑活化成“绿汇学苑”,推广绿色生活。*相片为旧大埔警署
(a)解释可能引致香港本地文物保育受到重视的因素。(8分)
文化因素:文物保育有助加强市民大众对本地和国家文化的认识。近数十年,本港文物保育日渐重视。自经济起飞后,大家加强关注文化保育,追求集体回忆。政府也设立相关部门推动文物保育,如设立古物古蹟办事处。民间也有不少文物保育机构,如长春社设有文化古蹟资源中心,提倡保育历史文化、古蹟古物等。在文化上来说,重视文物保育有助丰富本地文化的认识,从而建立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文化承传。
经济因素:文物保育有助推动经济发展,有助推广旅遊业。本港旅遊业是重要的产业。在全球化下,不少外地旅客来港旅遊。独有的本地古建筑是旅遊宝藏,吸引外地旅客来港遊访。例如茶具文物馆,前身是三军司令官邸。建筑物属希腊古典复兴式风格,楼高两层,屋顶却有中国式瓦片。中西两者融合於一座建筑物中,非常独特,世界罕见。有了这些独特的古式建筑,有助推动旅遊,带动经济发展。因此,经济收益引致香港本地文物保育受到保育重视。
政治因素:文物保育有助增强大众的国民身份认同感。中华历史文化悠久,香港是中国一部分,血脉相连。本地不少古蹟文化内藏传统文化。如本地有不少围村,如吉庆围、新围和老围等,围村内的不少传统文化,如饮食、建筑、节庆等。这些文物文化背后所蕴藏的中华传统,有助加强本地人民的团结。大众身份认同感愈高,愈能提升及巩固对政府的支持度。
(b)“原地活化是保留历史价值建筑物最有效方法”。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
活化是指将具文化、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作有计劃修复,并改变其用途给公众使用。
世界各地有不少活化建筑物的事例,如日本明治时期奈良监狱活化,改建为无印良品(MUJI)酒店。香港本地则有徙置大厦美荷楼改建为青年旅舍等。
※同意方面
保存建筑物方面,活化是有效传承历史文化,令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或文物得以保存,例如中环的“大馆”,本身是警署、法庭和监狱的建筑物,如今开放成为公众空间和艺术表演场地,大众参观时勾起对本地历史的认识。相反,若因发展将建筑物收於仓库,待有机会再重建,或失去其意义。如美利楼本位於中环,因发展关係被迫拆卸,后移至赤柱重建,已失去其意义。美利楼是中环古蹟,移至他地没有意义可谈。另外,又如皇后码头拆卸后至今仍未重建,若再过多年不重建的话,大家或会遗忘。相比之下,原地活化是保留历史价值建筑物最有效方法。
活化经济收益方面,有利持续性发展,有助文物得以保留下去。活化历史建筑物加入经济元素,不仅带动旅遊业发展,亦推动社区经济发展,有关收入更可用於保育项目,令建筑物得以保存发展下去。如饶宗颐文化馆和翠雅山房,前身是荔枝角医院,整个建筑群是三级历史建筑。凭旅馆事业和展览事业等,除维持日常运作开支外,更可将收益用於保育和维修。相反,若只保留部分建筑物作标记,其他部分重建发展,难保留有历史价值建筑物。如尖沙咀火车站只余下鐘楼,其余改建为文化中心,有价值建筑物只保留部分,大大影响其历史价值。大家从鐘楼难追忆整个火车站建筑群的面貌。相比之下,原地活化是保留历史价值建筑物最有效方法。
※不同意方面
失去文化意义方面,活化或令古建筑过分重视经济收益,失去文化意义。如元创方活化犹如变成苏豪区的延续,变成一些遊客吃喝玩乐的地方,丧失建筑物本身的历史意义。大家身在其中也不知建筑物的意义,只以为是一个商场或餐饮场所。相反,若政府要大力发展古建筑物的地区,强行进行活化没有意义,倒不如将建筑物暂存在仓库,等待适当时机在合宜的地方重建活现更可显示建筑物的意义,如旧卜公码头在中环拆卸后,曾迁至摩士公园和仓库,后在赤柱重建,再用作码头,重建其价值意义。市民大众使用时或渴望知其前身在何。因此,相比之下,原地活化不是保留历史价值建筑物最有效方法。
士绅化发展方面,活化后建筑物或成为高贵的消费场所,一般市民大众难以入内,建筑物变身为与世隔绝的异域。如前水警总部改建成的1881 Heritage变成高级时尚商店的集中地,一般市民大众却步,甚少入内参观,更难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相反,若因发展需要,未能保留整个古建筑物,保留某部分或更能反映其历史意义。如衙前围村是一条古围村,过去不断被私人业主收购拆卸,面目已全非,破旧失修。现时,重建后保留村内三项重要文物,即门楼、门楼上的“庆有余”石匾和天后庙。这三项古物放於新建设计的保育公园,更能重塑古村的历史氛围,供大家欣赏忆旧。市民大众可入内参观。因此,相比之下,原地活化不是保留历史价值建筑物最有效方法。
备註:红字代表主题句;
蓝字代表引用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