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长物原指多余的东西,比喻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后比喻家贫或生活简樸。
出处: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世说新语.德行》
词义:会稽:位於浙江省,今与山阴县合併为绍兴县。
簟:竹席。
卿:对人的尊称。
荐:草席、草垫。
悉:知道。
长物:多余的物品。
典故:王恭是东晋孝武帝皇后王法慧的兄长、晋朝名士王濛之孙子,家世显赫。年轻时他曾担任中书令,太子詹事等职位,性格正直,很受孝武帝器重。
有一天王恭从会稽处理完公务回来,亲戚王忱前去探望他。两人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亲密地谈了很久。王忱仔细看了看竹席,觉得十分精美,非常喜欢,心想王恭刚从盛产竹子的东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当地的特产,因此跟他要一条。
王恭很爽快地答应,等王忱走了以后,才将自己坐的这条竹席拿起来派人送去。没有竹席可坐了,王恭读书、进食时只好坐在草垫上。
过了一段时间,王忱再次来访,看到王恭铺坐的是草席而不是竹席,十分惊讶。於是王忱问,为何刚从会稽回来的王恭,坐的居然是草席?王恭答道,自己只带了一张竹席回来。王忱听了感到抱歉,说:“我是以为你有多的,所以才向你要。”
王恭说:“您不了解我,我这个人没什麼多余的东西。”“长物”是指没有多余的物品,王恭一生清廉俭樸,即使做到大将军仍然没有多余的物品可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中记载东晋大将军王恭的清廉俭樸。后世便用“身无长物”表示身边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比喻节俭或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