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深港科创区破研究流动壁垒 港高校赞解除后顾之忧

2019-11-12 04:23: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近日公布“16项惠港措施”中提及,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中央政府将会在便利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流动方面制定配套支持政策。这一内容在香港高校科研界人士中引发积极反响,香港科研工作者盼望早日出台对接细则,以解决目前港人北上工作遇到的仪器通关难、科研人员流通不便等难题,为科学家解除后顾之忧。\大公报记者 何花深圳报道

政策出台后,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负责人对大公报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开端,可以预见到未来大湾区可以吸引更多香港科研工作者北上发展。

在深圳福田区刚刚落成并投入使用的6个专业园区中,有两个位于深港边境河套地区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来自香港6所高校的10个科研机构落户在了这里,包括香港大学病毒学研究所、港中大(深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等。此外,还有一批相关行业的港企落地在这些园区。据悉,这10家科研机构均由业内知名专家学者领衔负责,服务于大湾区科技创新。其所涵盖的行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大湾区新的创新策源地。

“作为港大在内地的分支机构,我们对这些规定的出台表示非常欢迎。特别是关于两地合作科研,在第14-16条,针对两地在人才流动、实验场地及仪器设备配套、生物标本过境等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陈严接受大公报采访表示,这对两地科研人才的合作,利用内地科研机构充裕的科研基金、实验场地及设备、人才储备,及促进香港和内地产学研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未来希望在具体执行层面能够尽快完善细则,就不同领域及个案的要求提出解决方案,特别是怎样与现有机制融合,为跨境工作的科学家解除后顾之忧,促进深港两地医疗科技的共同发展。

应加强科研共同攻关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纳米制造实验室主任陆洋表示,目前大湾区内各个高校之间,尤其是香港和内地高校之前的科研合作、共同攻关应该加强。希望未来在河套建立的深港科技合作创新区,能够探索出一套全新的跨境沟通机制,在仪器设备过境、人员跨境工作流动等方面能够更灵活,特别是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机遇。这样有利于大湾区内部的科研沟通更顺畅,激发更多创新活力。

港青看好跨境创业 融合两地需求

作为全国唯一的跨境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依讬香港和内地的资源优势吸引了一批香港企业入驻。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谢智衡正是看中了这一优势,将创业公司妙智科技公司从香港搬迁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妙智科技自主研发人工智能手术机械人,产品可以辅助医生提高手术准确率。谢智衡透露,公司入驻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经半年,发展较为顺利,手术导航的产品将于今年年底拿到欧盟的注册证,届时将正式对外销售。另一方面,妙智科技的关节产品目前已进入了内地医院,受到了不少医生的欢迎,近期已为多家医院安装了手术机械人。

盼新规解进出口难题

谢智衡坦言,如果结合香港和深圳两地的优势,可以让产品的未来研发方向更具国际视野,同时也更贴合内地患者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深港科技合作区这个平台,吸引更多的精英人才。结合内地研发速度的优势和香港的国际视野,使产品更优化。在实际执行方面,我们已在香港招聘专家,建立髋关节手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减少非必要的人工关节置换,并提高患者手术的质量。”

受访中,谢智衡强调,此前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研发样机的进出口流程难题。未来希望政府层面能在大湾区内推出新措施,减少样机进出香港和大湾区繁琐的报关流程。同时,也希望国外的专家和学者到香港工作时,可以有简单的签证手续,随时进出访问大湾区。这样既可以促进学术和科研界交流,又方便企业产品的研发。此外,本次惠港16条措施中提及港人在大湾区工作可享受的住房优惠政策,方便香港人在大湾区工作,也更有利于企业发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