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毋忘国殇青少年接力 向世界“云”播大屠杀真相

2021-12-14 04:31:28大公报 作者: 贺鹏飞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左为青少年代表在国家公祭仪式上宣读《和平宣言》。\新华社

  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各地群众通过各种追思纪念活动悼念30万死难同胞,铭记民族痛史。84年过去,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正在凋零,今年至今就有1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世,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世的幸存者仅剩61位。不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承历史的接力之中,其中一些“95后”“00后”透过网络和音乐等不同渠道和形式,不断向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12月13日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为死难同胞守灵。来自江苏大剧院童声合唱团的少女们在集会上唱响《蚕豆曲》,与大家重温1937年那段至暗时刻中的人性光辉。

  84年前,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市民们的生命危在旦夕,也没有粮食,国际友好人士好不容易设法从上海弄来100吨蚕豆,成了难民们的救命粮,于是孩子们“渴望蚕豆做早饭,蚕豆做午饭,蚕豆做晚饭”。为此,运来蚕豆而与难民们结下浓厚感情的牧师麦卡伦,谱写了《南京难民合唱曲》,也叫《蚕豆曲》。

  “民族伤痛不能忘却,我们每个人都将肩负起传播历史、传播和平的使命。”参加合唱的“00后”学生魏安然说,“我们是国家的明天和未来,我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我们将继承历史使命、砥砺前行,召唤正义声音,传递和平理念,让中国变得更强大。”

  去年考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际和平宣传部工作的赵美娜是一位“95后”。今年国家公祭日前夕,她和其他的年轻同事一起策划实施了一场“云上”烛光祭活动,让被疫情阻隔的世界各地的网友都能在线上点起烛光、悼念逝者、祈愿和平。

  创作悼念短片 上亿网友关注

  在此之前,赵美娜和小伙伴们策划了一系列形式新颖的活动:《紫色追忆清明祭 百年铭记英雄魂》短视频在网络上的阅读观看量超过1.7亿次,单条微博阅读量超过4500万次;“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得到数万名网友响应,他们纷纷通过健步走、跑步、骑行“打卡”12.13公里的方式,获得了“和平使者”的虚拟奖章。

  “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是无国界、无边界的,通过网络向世界传播和平的理念可以更好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让我们知道远在世界各地,还是会有同我们心有灵犀的一群人。”赵美娜说,或许是埋在心底从未谈起的故事,或许是一直羞于去表达的情感,在网络的世界里,他们可以更加坦诚、更加自由。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