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企业在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图为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的广东展区。右图: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方面,广东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图为位于佛山的美的智能化生产车间。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不仅肩负着“稳经济”的重任,还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绿色转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今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关键谋划期。如何在协同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育三大维度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命题。
全国两会开幕,国家对于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部署备受关注。不少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都表示,未来五年,经济转型、科技创新、社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依然是大湾区的重点发展方向。
“十四五”收官/广东创新科研 企业出题联合攻关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利用好“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从“实验室”到“产业链”,从“硬基建”到“软规则”,从“要素流动”到“民生融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在各方面建设中展现出强劲韧性,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之无愧的“顶梁柱”和“风向标”。
“十四五”期间,大湾区拥有超7.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在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佛山市政协副主席、佛山大学二级教授唐冬生看来,“十四五”期间广东科创最大的成就在于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以及“企业出题、联合攻关”的科研新模式创新。
大科学装置成创科利器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90%以上的省重点研发计划由企业牵头,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2.9%跃升至3.8%。“过去科研是政府定方向,企业跟着跑;如今是企业出题市场定调,联合攻关。”唐冬生说,广东从2023年开始改变以往政府发布指南的传统做法,突破性推行“企业出题、联合攻关”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他认为,由企业出题来解决该行业的“卡脖子”难题,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攻关机制如今已经在大湾区初见成效。
在广深港、广珠澳两条大湾区科创走廊上,创新要素正加速聚合。公开数据显示,大湾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7.5万家,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美的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特别是在大科学装置的布局和科研合作方面,大湾区的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国之重器”的集群效应已显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告诉大公报,过去一年,他走访了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惠州等地的多个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室。“随着这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大湾区已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对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轨道上的大湾区”骨架已成型。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6条跨江跨海通道建成,今年狮子洋通道主桥正在加速建设,珠江口东西岸1小时通达目标逐步实现。
软硬联通达新高度 协同创新
在“软联通”方面,“十四五”期间,大湾区作为我国改革的“试验田”,其边界还在不断拓展,通过横琴、前海、南沙等自贸试验区探索出一批可覆製的改革经验。据悉,广东自贸试验区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法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等领域形成的第九批共21项改革创新经验已经被覆製推广。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指出,“十四五”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硬联通”与“软联通”已达新高度。“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叠加政策协同效应,使得产业、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形成了良性循环。”
“十四五”期间,大湾区的民生融合也润物无声。183项“湾区标准”覆盖食品、交通、医疗等领域,让“一个湾区,一种品质”成为现实。2024年,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约70万人次,“港澳药械通”扩展至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45家医院,香港“长者医疗券”拓展至大湾区内地4个城市8家医疗机构使用。
李志坚用“化学反应”来形容“十四五”期间大湾区逐渐显现的积极进步。他认为,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大湾区未来还应积极探索积累更多可覆製、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和动力。
展望“十五五”/AI赋能制造业 打造国际创科高地
面对“十五五”这一关键窗口期,如何在协同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育三大维度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命题。
对于“十五五”期间大湾区如何进一步协同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主委王桂林指出,大湾区需以系统思维重塑创新生态:“当务之急是打通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广州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的高校资源,通过政策牵引,将它们与大湾区产业资源、产业政策进行整合协同。另一方面就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佛山市政协副主席、佛山大学二级教授唐冬生指出,广东是制造业大省,要防止掉入老工业基地的“陷阱”,传统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唐冬生表示,在此方面广东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佛山为例,佛山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万多家,逾7000家实现了数智化转型,比例达72.8%。“打好数智化转型基础,之后的AI赋能制造业升级就水到渠成了。”
海量工业数据助建AI大模型
“制造业数智化之后,海量的工业数据为利用AI建立推理模型奠定基础。”唐冬生也指出,由于制造业的数据来源多样,同时存在数据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导致大量优质工业数据无法有效流通和利用,制约了制造业垂直大模型的发展。他认为可以通过强化AI技术供给、打造AI赋能制造业升级示范等举措,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AI动力。
对于AI赋能制造业升级,唐冬生给出了产品AI化以及生产过程AI化两个路径。产品AI化相当于通过增加智能化功能实现“旧瓶装新酒”,为原来的产品开辟新应用、新市场。生产过程AI化则包括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优先从潜在价值高、升级风险低的环节切入,选择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AI技术和解决方案,逐步拓展到整个生产流程;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制定统一的AI模型接口和标准,通过云计算等方式,提供AI模型的在线训练和推理服务等。
高校科研院所合力 建人才蓄水池
“大科学装置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更依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而目前这一环节仍存在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表示,希望“十五五”规划可以加强对人才培育方面的指引。孙志嘉指出,由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培养模式不同,许多博士、硕士生进入大科学装置工作往往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才能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他建议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深度融合教育体系与科研需求,为大科学装置培养具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我们需要打造人才‘蓄水池’,提升科技创新的‘硬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很多发达国家,高校和企业之间科技人员的交流非常普遍,能够很好地讲好‘科技创新’这门共同语言。”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袁玉宇建议,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打破体制内外的人才流动障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展望“十五五”,孙志嘉认为,大湾区应进一步巩固科技创新成果,优化科研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他表示,大科学装置要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要深化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布局提供助力。“只要坚持开放合作、深化改革,我们就能让粤港澳大湾区真正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科研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