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1996年12月12日下午,在纽约曼哈顿洲际大饭店,约翰.拉贝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台上正中)向全球记者和学术界人士展示《拉贝日记》,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提供罕见第三方纪录。右上、下图: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起南京安全区,拯救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这是烙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一道无法磨灭的创伤。“作为目击证人,要把这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说出来!”这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John Rabe)1937年许下的诺言。1996年,约翰.拉贝撰写的《拉贝日记》消失60年后重现人间,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提供罕见第三方纪录。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起南京安全区,拯救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拉贝日记》因此被誉为中国版“舒特拉的名单”。
面对日本极右势力叫嚣,妄图抹去南京大屠杀历史,大公报记者重溯《拉贝日记》发现经过,表达对世界共同记忆的奋力坚守,也是对和平的永恒呼唤。
德国人约翰.拉贝生于1882年,1950年去世,曾任西门子公司南京办事处经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从南京沦陷之前的1937年9月19日,到1938年2月26日,他一天不落地写日记,于南京大屠杀血雨腥风中,记录难民安全区内的日军暴行。他组建起南京安全区,并与二十多位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合力拯救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
拉贝回到德国后,于1942年将日记整理成书稿保存下来。日记随着拉贝家人几经搬迁,被尘封半个多世纪。1996年12月,拉贝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将日记公之于世。1997年8月,江苏出版界推出的中文版《拉贝日记》是世界首版,轰动全球。
“文字稿有2117页、图片60余幅的拉贝日记,一页一页被复印出来,印了500张就打一包寄到纽约”,“我一看,太有价值了!”今年8月中旬,89岁的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下称联合会)创会会长邵子平,向大公报记者忆述发现《拉贝日记》的情景,表现得十分激动。
呈交希特勒报告提及“日记”
念念不忘,必有回报。1996年9月,邵子平刚从德国回到纽约,在中文报纸上看见一篇很小的新闻,说是找到约翰.拉贝后人。一打听是华裔作家张纯如找到的,邵子平立即联系上在美国旧金山的张纯如。张纯如把莱茵哈特夫人转交的资料转寄给邵子平,当中,一篇约翰.拉贝写给家人的文字提到自己关于南京大屠杀“上书”给希特勒的一份报告,报告中提到“日记。”
就这一个“日记”的字眼,让邵子平眼前猛一亮,莱茵哈特夫人的回复是,日记是从1936年9月写到1938年4月,“这就是南京大屠杀的整个时期!”邵子平请求莱茵哈特夫人“日记能不能给我?”
1996年12月12日下午,美国纽约曼哈顿洲际大饭店云集世界各国的记者和学术界人士。2时整,记者会开始,拉贝外孙女、时年65岁的莱茵哈特夫人向世界各国记者展示了其外祖父当时所记录的战时日记,即刻引爆全球媒体。
拉贝外孙女公之于世:读日记太可怕
其时,参加记者会的路透社报道:一本罕见战争日记披露1937年日军洗劫南京时,一名德国商人和其他德国人救出了数千名中国人。拉贝八卷日记长达2117页,涵盖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不久至1938年2月的这段时间,记录目击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暴行。日记描述了在后来被称为“南京大屠杀”的事件中日寇对平民的强奸和杀戮。拉贝外孙女莱茵哈特说:“读日记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
时至今天,仍有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抹杀历史事实。有学者痛斥,“在日本,忘记南京大屠杀是人为的、系统化的行为。”“《拉贝日记》的价值并不在于揭示新的历史事实,而是因为它提供一位德国目击者对一个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残酷事件的异常详细和个人的描述。”1996年12月12日,《纽约时报》抢先报道《拉贝日记》被发现消息时如是说。
无论日本右翼如何篡改、掩盖,凡存在过的东西,就不能被抹去。2015年,包括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又称马吉影像)等多份一手史料,共同作为《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成为全世界共同记忆。
《拉贝日记》Q&A
谁是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1882-1950),德国人,西门子公司南京办事处经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从南京沦陷之前的1937年9月19日,到1938年2月26日,他一天不落地写日记,于南京大屠杀血雨腥风中,记录难民安全区内的日军暴行。
《拉贝日记》有多重要?
拉贝回到德国后,于1942年将日记整理成书稿保存下来。日记随着拉贝家人几经搬迁,被尘封半个多世纪。1996年12月,拉贝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将日记公之于世。1997年8月,江苏出版界推出的中文版《拉贝日记》是世界首版,轰动全球。
约翰.拉贝拯救了多少人?
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起南京安全区,拉贝住宅成为南京安全区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拉贝和他领导的二十多位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合力拯救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
纪念馆和墓地在哪儿?
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是1932年至1938年间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处约翰.拉贝的住宅。1950年,拉贝在柏林去世,长眠于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墓碑一度被拆除,直到2013年冬拉贝墓园重修落成。
特稿 | 拉贝后人接力 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
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40周年。日前,纪念馆举行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仪式,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此次认证进一步拓展传承人范围,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中国民众、留存历史铁证的国际友人和中国同胞的后人也被纳入行列。
2022年8月15日,首批共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目前,纪念馆已先后完成四批认证,传承人总人数达38人。据纪念馆介绍,传承人“扩容”,让历史传播更具广度与深度,有助于在国际社会更有效地传递历史真相。托马斯.拉贝是新上岗的传承人。据介绍他精心整理了祖父约翰.拉贝留下的20余卷日记手稿,编著成《拉贝与中国》一书。托马斯.拉贝曾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等荣誉。
托马斯.拉贝感慨道:“祖父的事迹深深烙印在家族记忆中,作为后代,我们理应以身作则,面对冲突与不义,绝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与发展。”他表示,未来将持续投身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传播工作,计划推出电子书与纪录片,并专门为儿童群体编写历史读物,以多元方式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铭记。据悉,托马斯.拉贝曾于2013年应邀到港讲述《拉贝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