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漫长求医路❸/“医健通”不通 碍落实跨境医疗

2021-11-01 04:25: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港大深圳医院有处理跨境病人的实战经验,可以在放射造影检查方面与医管局合作,缩短病人的轮候时间。

  新冠疫情窒碍香港与内地正常通关,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去年底起为在广东省的公立医院覆诊病人提供特别支援计划,成为跨境医疗服务试金石。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接受《大公报》专访时透露,现时送到该院的病历只有文字但无影像纪录,七、八成病人需在该院重新检查,强调理顺病历互通对落实跨境医疗十分重要。

  医管局主席范鸿龄早前接受《大公报》专访时提出,建议政府向内地采购医疗服务。卢宠茂认为,港大深圳医院有处理跨境病人的经验,可率先在医疗影像检查与医管局合作,收费只是香港私营机构的三分之一,一、两星期可检查,有助纾缓本港轮候压力。有为内地港人提供支援服务的团体建议,首先要解决病历互通问题。\大公报记者 梁淑贞、邵颖、解雪薇

  “医管局在粤病人覆诊支援计划”推行一年,服务2.5万人次,卢宠茂对《大公报》表示,支援计划首次实践病历“过河”,涵盖病人专科及普通科门诊共十多科,公院病人签署同意书,授权该院提取及使用卫生署“医健通”电子健康纪录统筹处的病人电子病历复本。

  不过,卢宠茂说,该院取得的电子病历,只有病人住院、药物及检查报告,没有门诊及影像纪录,“文字描述影像,例如左肺上叶顶部一公分有个影,医生只能想像,但是医生临床判断是否做手术,需要影像协助,及设计手术方案。”

  病历申请需时 资料不齐

  他又举例说,心脏病患者有脚痛问题,因疫情无法到骨科覆诊,该院取得病人疫情期间的骨科预约覆诊日期、以往过敏纪录、住院总结,检查报告但不知为何检查,亦没有门诊看病纪录,不知道病人有否到诊,或到诊后药物有否改动。

  在前线看诊的港大深圳医院助理院长樊敬文表示,每宗病历申请需时5至7日,但获得资料不齐全,只能靠病人补充资料,可能与实况有偏差,“病人可能做过心脏手术,但不知道做哪一类手术,又可能做过心脏支架,但不知道具体数目。”他希望未来可简化病历提取步骤、放宽权限,无需由医管局将病历“打包”发送到医院后再额外解码,并提供更多门诊资料。

  卢宠茂说,支援计划的病人平均年龄63岁,最老101岁,反映年长港人需要当地医疗服务,若有病时需折腾回港求医,不是办法,疫情突显大湾区医疗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支援计划是跨境医疗“零的突破”。

  就范鸿龄提出跨境到内地买服务,卢宠茂认为建议可行。现时公院放射医生流失严重,病人轮候时间长,而本港私营机构照磁力共振,动辄花费8000至1万元,脑血管造影更要以万元计。港大深圳医院有三台磁力共振仪器,可纾解相关需求;如落实推行跨境医疗,该院可增加医生及放射技师,提升效率。

  内地就医 减本港公院负担

  不过,内地医院之间现时并未建立电子病历互通机制,身为深圳市政协委员的卢宠茂表示,有肝癌病人曾到其他地方就医,带同三套电脑扫描、两套磁力共振报告到该院求诊,这样的重复检查,既浪费资源和时间,也对身体有坏影响,他已向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病历互通问题。

  工联会副理事长曾志文认为,特区政府未有好好利用港大深圳医院,让定居内地的港人享有如在港的医疗服务。工联会欢迎范鸿龄的建议,相信可便利内地港人就医,减少舟车劳顿回港,同时减少使用香港公立医院的服务,有助疏导本港病人轮候情况。

  曾志文认为,首先要解决病历互通问题,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脚痛病人可能因其他问题引起痛楚,病历不全,病人可能得不到适切治疗。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