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新闻焦点/行山客犯险打卡 綑边爆林揾命博

2021-11-12 04:26: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不少行山客缺乏安全意识,大玩“爆林”等高危活动。

  疫情下“山系”文化盛行,大批市民蜂拥登山郊游,每逢周末假期各大行山径、水塘、郊野公园均车水马龙,娱乐界亦掀起“山系”打卡自拍热,但这股行山热潮背后暗藏危机,皆因不少行山初哥缺乏安全意识,独自行山,甚至玩“綑边”(即沿着悬崖海岸线行走)及“爆林”(即走树丛而不走山路)等高危活动,为打卡呃Like以身犯险。

  据统计,消防处今年首10个月共接获逾810宗攀山事故,已超越去年全年602宗,因攀山事故身亡共10宗,平均每月有一宗攀山意外身亡事故;警方接获被困山崖/山坡及搜查救援宗数高达近千宗,比较疫情前2019年高出1.5倍。大公报记者联同行山专家到多处行山热点,了解行山可能出现的隐藏危机。\大公报记者 黄浩辉(文) 突发组(图)

  港人因疫情未能外游,行山热潮由前年一月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不少行山热点每日都人头湧湧,假日更车水马龙,如大帽山、大屿山、狮子山、马鞍山、千岛湖、太平山及东龙岛等,但近年“山系”热潮兴“綑边”及“爆林”等半攀行悬崖海岸线等挑战难度,危机处处。

  行山热点现爆林标记

  大公报记者近日联同资深行山专家、中国香港旅行远足联会主席周国强,前往多个行山热点,了解当中“綑边”及“爆林”的危机。记者先往港岛宝马山一带行山,沿山路步行半小时后,看见不少树木上挂有红色的丝带,记者细问下得悉,原来是一些“爆林”的山路,周带领记者前行,沿路均有大石和泥路,记者更多次需手脚并用才能攀至高处,更有俗称的“标高柱”,该处正有不少行山者在拍照“打卡”,现场所见,虽然景色开扬,远望世界著名的维多利亚港景观,但该处只有多嚿大石,大石下就是山崖,有一定的危险性。

  周国强其后带同记者到景色宜人的西贡四叠潭一带行山,沿着山路步行近一小时后,可见不少沿海的山崖边,其间有不少行山者沿着优美风景路段。周指经常有行山者沿海边山路行山,没有路时会“綑边”,即是沿着海岸线行走,可能要涉水,若不想涉水就沿着山路的边沿继续行,但非常危险,因山路崎岖陡峭,若近期落完雨,部分泥土被冲走,一些石头会容易松散,稍一不慎失足堕崖,失救下容易毙命。

  周指出,近两年港人无得外游,家乐径、行山径和郊野公园已不能满足年轻人,一方面他们喜爱寻求刺激,另一方面又可“打卡”呃Like,拍摄一张危险相随时可以爆Like,令其他人有样学样。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行山初哥欠缺危险意识,有人去到该处就自以为很容易去到,独行侠去行山,但准备不足,例如无带后备干粮、水、急救包等,当失足堕崖就求助无门,最终走上不归路。

  日夜两个世界 切忌独行

  他提醒,行山往往危机四伏,因不同天气变化,山上环境会有不同。春天时大雾,夏天时大雨,落雨后泥土松散,山涧亦有暴涨,所以行山远足不要独行,相约多位朋友就有照应,并配备急救包,内有哨子、干粮、后备水、消毒药水等。

  疫情下行山热潮持续,又到适合远足时节,常见肇因包括独自行山、玩“綑边”及“爆林”等高危活动,以及不惜为“打卡”犯险等。据警务处统计,疫情下行山事故屡见不鲜,过去三年,警方接获“有人被困山崖或山坡”以及“搜查及救援”的宗数持续攀升,去年共接获1173宗,为前年468宗的2.5倍,行山热潮持续,今年头10个月共录得984宗攀山事故。据统计,消防处今年首10个月共接获810宗攀山事故,已超越去年全年602宗,受伤人数亦较往年高企,今年头10个月已录得500人受伤,已有10人死亡。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