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助力国家文化复兴 港要敢于求新求变

2024-03-09 04:02:19大公报 作者:张帅、义昊、刘旅程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复兴,香港的角色备受关注。《大公报》昨日推出“助力文化复兴 香港大有作为”专题系列报道,内地与香港文化界人士提出,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凭藉“一国两制”、国际贸易、中西文化荟萃等优势,应该勇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复兴的弄潮儿,勇向潮头立。

  图: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国家级文化舞台提供更多演出机会给香港的文化人士,或者选拔特区文艺代表到国际舞台担任文化使者,以坚定文化自信。图为香港原创音乐剧《大状王》。

  有关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多名政界人士表示,在这样的机遇下,香港要敢于求“新”求“变”,推出不同措施让本地文创产业开拓新发展,鼓励持份者举办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

  “香港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又有西九文化区这个国际级的硬件设施,的确完美具备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条件。”立法会民政及文化体育事务委员会委员陈凯欣向《大公报》表示,她对香港助力国家实现文化复兴充满信心。陈凯欣认为,香港中西文化荟萃,既厚植中华文化,也包容多元文化,其国际性、开放性、多样性,在大湾区以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陈凯欣指出,香港若要在文化复兴方面大有作为,不能只当文化艺术的“转口港”,而是要进一步开拓本地观众群,让文化艺术社群能够发展出具备国际视野、同时具备香港特色的生态,才能真正发挥好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功能,才能用好今天的好势头。

  启德跑道公园倡建文创园

  陈凯欣强调,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能局限于国际级“名牌”、“高端”文化艺术活动的交流,更要着眼于中小型艺团、个体艺术表演者的互动。现时,本港缺乏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据地,假如政府能够利用合适的场地,例如启德跑道公园规划成文创园区,让本地文创能够进一步集中发展,除了能让本地文创产业开拓新发展,亦有望成为本地及海内、外的文创产业者的交流平台。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林至颖向《大公报》表示,香港拥有世界级的博物馆和表演场地,是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电影、文旅产业也已经高度国际化,亚洲文化合作论坛等不少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均有选择在香港举办。

  对于香港应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担当好文化复兴的排头兵,林至颖强调,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引领文化发展不仅要“勤”,而且要敢于求“新”求“变”。而且,本港的传媒应更多地宣传香港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复兴进程中的“排头兵”作用,让香港的国际化作用得到广泛传播。

  与湾区城市合作开拓市场

  著名导演高志森指出,香港虽然目前有不少文化交流活动,但仍然停留在展示层面。要做好文化复兴的排头兵,便要重视与不同团体的活动合作。他建议政府提供资源与配套机制,鼓励本地持份者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持份者一同进行创作,“大家在合作中可以一起进步,并有效开拓市场及培养观众。”

  全国政协委员姚珏认为,文化是历史与价值观的反映,要讲好中国故事,文化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复兴进程中发挥“排头兵”作用,需要更加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建议国家级文化舞台能够提供更多演出机会给香港的文化人士,或者选拔特区文艺代表到国际舞台担任文化使者,坚定文化自信。”姚珏指出,在此过程中,传媒要协助做好公关宣传,让他们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复兴的进程中,看到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光明的未来。

  积极作为 | 政府多管齐下 推动文创产业

图:《大公报》昨日推出的“文化复兴”系列报道,掀起社会各界热议。

  特区政府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将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举办“中华文化节”,并设立两所博物馆介绍国家和抗战历史。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将公布和推展《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亦会为“电影发展基金”和“创意智优计划”共注资3亿元,提供诱因吸引私人市场资金,拓展新市场。

  施政报告中还建议将“创意香港”改组成“文创产业发展处”,以产业导向为原则,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及创意业界产业化发展;驻内地和海外的经贸办会加强覆盖文化艺术领域的推广工作;开拓电影市场方面,将推出“开拓内地电影市场资助计划”,支持香港和内地文化企业投资和推动香港导演的制作和发展内地市场,推出“欧亚文化交流电影制作资助计划”,资助香港与亚洲和欧洲业界合作拍摄电影,加强国际交流和培训。

  政府亦会推出“重点演艺项目计划”,为培育代表香港的世界级演艺作品及国际文化品牌,政府会提供最高1000万元资助,以及额外500万元以配对私人资金,支持具代表性的本地大型重点表演艺术创作长期公演。

  此外,政府将举办“香港时装设计周”,汇集不同本地时装设计盛事,作为全新旗舰,推广香港时装及纺织设计品牌发展及文创盛事化。

  各界为推动文化交流建言献策

图:各界为推动文化交流建言献策

  高志森(香港著名导演):

  鼓励湾区持份者一同创作

  建议政府提供资源与配套机制,鼓励本地持份者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持份者一同进行创作。

  姚珏(全国人大代表):

  选拔特区文艺代表任文化使者

  建议国家级文化舞台提供更多演出机会给香港文化人士,或选拔特区文艺代表到国际舞台担任文化使者,坚定文化自信。

  陈凯欣(香港立法会议员):

  交流不能局限于“名牌”“高端”

  进一步开拓本地观众群,让艺术文化社群能够发展出具备国际视野,同时具备香港特色的生态。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能局限于国际级“名牌”、“高端”的交流,更要着眼于中小型艺团、个体艺术表演者的互动。

  林至颖(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媒体要宣传香港“排头兵”作用

  本地媒体要宣传香港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复兴进程中的“排头兵”作用,让香港的国际化作用得到广泛传播。

  引领文化发展不仅要“勤”,更要敢于求“新”求“变”。

  时评 | 文化复兴波澜壮阔 香港应勇向潮头立

  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在日前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长极之一。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日新月异,不仅在于经济总量的巨大规模,还在于这里正积蓄着一股助力文化复兴的强大动能。香港作为湾区发展的龙头城市,具备“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正迎来发展的关键期,完全能在中国式现代文化复兴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未来必须抛弃“享太平”心态,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创新性,打好基础、打造平台、打通机遇,敢闯敢拚敢赢,全力迎接文化复兴、世界文化中心的到来。

  一、文化复兴“排头兵”须有的特质。历史上每一个文化复兴都有一个共通点,即拥有一个以城市为引导的先行者角色。正如十六世纪的佛罗伦斯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十九世纪的巴黎、二十世纪的纽约,都是当时文化复兴的“排头兵”。当今世界正进入多文化中心时代,世界文化中心将可能是一组城市群,也可能是多个城市并列成为多中心。不论如何,要成为这样的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五个特征:深远厚重的文化底蕴、高度开放的世界之窗、价值标准的时代引领、经济基础的广袤腹地、开放兼容的文化形态。许多城市或许具备这样的优势,但如果将眼光放宽广一些,粤港澳大湾区则拥有最独特也最鲜明的条件。

  这里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齐备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结合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地、西方制度方案与中国特色方案共生处、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通融地带、世界级制造业中心与创科中心深度交融区等诸多兼容共生优势于一身的地区。不仅经济总量远高于其他湾区,同时还具备多项创新、教育、多元文化等优势,具有强大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基础。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复兴“排头兵”既应是冲在前面的文化开路先锋,也应该是率先承接世界文化中心转移的重点地区,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就最有责任、最有可能勇当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复兴的“排头兵”。

  二、香港具备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香港一百多年来一直担当引领文化发展、助力开放进步、打通中外交流的重要角色,近年该作用不断得到提升。2021年建成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立足香港、放眼全球,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是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独特优势的“金字招牌”,更是香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而香港通过活化保育工作,很好地保留了历史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人生活习俗的重要载体,更是香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等流行歌曲,既有浓厚家国情怀,又蕴含着现代流行音乐的底色,影响深远。

  之所以能有这种独特作用和影响力,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拥有两个无与伦比的优势:一个是“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无与伦比,突显制度层面的文化多元优势;一个是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无与伦比,是联通东西文化、中外市场、国内国外产业链供应链的门户枢纽。尤其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启航之际,香港正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为世界各地搭乘中国式现代化巨轮架好了舷梯、跳板。只要香港把握好自身优势和地缘优势,善于守正创新,打造传统独特优势的“升级版”,加快推动国际创科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发展,就必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复兴中,扮演更突出的“排头兵”角色。

  三、紧紧抓住文化复兴的香港机遇。文化发展不同于经济、科技发展,有其独特规律,既要有开阔视野、求变心态,更要有敢闯敢拚、多策并举的合力。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是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抓住中国式现代化的香港机遇、作出香港贡献,就要驾驭文化复兴、注重文化现象、研究文化规律、把握文化机遇、焕发文化活力。香港要有强烈的先行意识、“棋眼”意识,还要有传统的机遇、应变和冒险意识,绝不能在仅存的一点优越感上“享太平”,更不能有“等靠要”的心态。

  香港各界要有足够的眼光、眼界、眼力,发挥主动性、先行性、引领性,早作筹划,率先做好一些基础性、平台型的准备工作。尤其要创新香港精神,善于在变局中育新机、开新局;坚守主流价值,这不等于要沿用西方价值取态,必须在中西方文化融合发展上构建香港特色的主流价值体系;抓住人才机遇,给出务实可行的人才政策,抢占人才高地;提升创科发展,打造创科与金融和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一体化平台;建设畅通湾区,摒弃怕吃亏、怕穷亲戚的心态,主动对接、主动开放。在打好这些的基础上,不断打造文化金融、国际交流、演艺展示、出版传媒、影视网娱等重大平台。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央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香港必将作出重大贡献。”未来几年是强国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期,也是香港发展的关键期,两个关键期高度契合,是香港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大有作为、不容错失良机的战略主动新阶段。我们相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复兴,香港必将能够扮演其中异常亮眼的作用,勇立新时代发展的潮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