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金庸(中)2004年获法国文化部长德瓦布尔(右)授法国艺术文学勋章/ 资料图片
享誉国际的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30日与世长辞,他笔下的意气江湖陪伴了一代代华人成长,影响了无数读者的精神世界。有语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不过随着他英译本的陆续推出,这句话或许会逐渐演变为:有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
海外媒体深感震惊,纷纷悼念。新加坡《海峡时报》连发四篇报道,多方面回顾金庸的一生。英国《太阳报》也深情缅怀,报道标题中称金庸为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大公报记者 李威 赵宇乔
印度宝莱坞国宝级演员及导演阿米尔汗则在微博上发文悼念,他表示自己是金庸的粉丝,在前几个月刚看完《鹿鼎记》,还希望能与他见面,金庸逝世让他十分悲痛。
风靡日本 播剧日为“金庸日”
金庸的小说从50年代起风靡华语圈,不过直到90年代才走向国外。1995年,日本德间出版社在得到了翻译和出版的授权,在1997年一连推出《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侠客行》,获得了热烈反响。日文版首席翻译冈崎由美表示《神鵰侠侣》的销量最好,《雪山飞狐》被日本武侠迷称为“武侠小说的入门书”,而《射鵰英雄传》则被日本读者视为励志之作。
日本NECO收费电视台则在2005年就开始播出中国武侠剧,以每周两集的速度播出了张纪中执导的《射鵰》、《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并发行DVD正版影碟。这几部剧饱受好评,迅速累积一大批日本粉丝,他们将播剧的周五称为“金庸日”,是每周最期待的日子。《天龙八部》的官网简介中表示,该剧是武侠版《冬季恋歌》、《七龙珠》以及《黑客帝国》的综合体,这句话也成了流行一时的宣传语。
与大仲马托尔金并肩
金庸小说能顺利传播至日本,好的译本给了很大的助力,但传播到西方世界就没这么顺利。截至2018年2月前只有三本书有英译本,分别是1993年香港译者莫锦屏翻译的《雪山飞狐》、1997年英国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翻译的《鹿鼎记》,以及英国记者晏格文(Graham EarnShaw)2004年翻译的《书剑恩仇录》。今年2月,英国出版界泰斗麦克莱霍斯出版了《射鵰》的第一卷英译本《英雄诞生》,反响极佳,在亚马逊书店的“武术书籍”类别,平装版夺下销售冠军,电子版也名列第三。
美国杂志《纽约客》在今年4月发表长文推荐《射鵰》时写道,金庸基于中国历史构造了他的江湖世界,正像《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以查理曼大帝统治下的欧洲为画布,尽情挥洒想象力。自2017年10月起出版多部金庸小说漫画版的法国漫画平台ActuaBD表示,金庸有时候会被拿来与法国作家大仲马比较,因为两位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侠义,深受读者欢迎。
海外华人齐悼念
金庸溘然长逝的消息一出,众多海外华人悲痛不已。英国华人作家、美好读书会创办人赵雪湄表示,“每一个海外华人,到了异国他乡,其实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都想象小说中的那个经典人物,去仗剑走天涯,闯出一番天地。所以,金庸武侠小说里的精神会一直引领我们。”
旅英文化学会主席黎丽说:“金庸是一位关心社会,关心民族和人类命运,有社会责任感文化名人。他把武侠这种中国文化中非常大众化的文学形式,推进到了纯文学的高度。他虽然离开了,但他作品中惩恶扬善、忠义、勇敢等那些饱含着许多中国传统的良好品德和精神将永存后世。”
中瑞合璧英译 释江湖快意恩仇
图:《射鵰英雄传》英译本译者郝玉青(左)/中央社
综合报道:《射鵰英雄传》英译本译者、80后瑞典姑娘郝玉青在《射鵰》首卷导言中写道,“许多人都认为,金庸的世界对英语读者而言太过异国、太中国,不可能翻译”,但她认为,若不把金庸的作品翻译出来,才是最大的损失。她深知金大侠的地位,因此“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在翻译。
郝玉青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中文专业、台湾师范大学语言中心学习深造,后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在台湾留学期间,好友推荐她读金庸。郝玉青接触的第一本作品是《鹿鼎记》,让她爱不释手。
郝玉青很早开始翻译中国文学,而金庸笔下的江湖武侠世界的快意恩仇,是她迄今为止最难的一次挑战。《射鵰》首卷前后花了六年时间才付梓。郝玉青表示,她的翻译不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注重通顺易懂,希望达到“就像金庸在和读者用英文讲话”的效果,“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毫无生趣可言,这就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
就书名对“鵰”的译法上,郝玉青用了西方人熟悉的“Condor”(秃鹫),而非“Eagle”(鹰)。郝玉青在书中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诠释招式,如九阴白骨爪就译作“Nine Yin Skeleton Claw”。至于角色,郝玉青部分选择音译,部分选择意译,例如“郭靖”直接用拼音“Guo Jing”,“梅超风”和“陈玄风”成了“Cyclone Mei”和“Hurricane Chen”。
翻译《射鵰》时,郝玉青还有另一个伙伴,香港长大、毕业于伦敦大学艺术史系的80后广州女孩张菁。后者负责《射鵰》第二卷的翻译,明年1月出版。为了更好地翻译招式,张菁报了太极班。在她看来,金式“专有名词”不是最困难的,最头疼的是让外国人领悟到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今年才风行 西方叹有眼不识金
金庸小说风靡华人世界数十载,但在英语世界却鲜少人认识,原因是金庸营造的武侠世界,武功招数繁多,江湖规矩林立,大量的中国文化典故,小说半文半白的文字风格,都对翻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过去也有部分译者尝试翻译,但正式出版的英文版不多。
今年2月,瑞典姑娘郝玉青(Anna Holmwood)花了六年时间的英译本《射鵰英雄传》首卷面世,上市两个多月就连续加印七次,平装版更夺下了亚马逊的销售冠军,在英语世界刮起一股“金庸旋风”。出版社还计划出版英文版“射鵰三部曲”,除了《射鵰》外,还会出版《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等,共推出12本,分开12年出版。
为了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这位风靡华人世界的武侠大师,郝玉青把金庸比喻为中国版的托尔金(J.R.R. Tolkien),《射鵰》三部曲则是中国版《魔戒》。郝玉青说,金庸的作品带有历史与奇幻色彩,这些元素是她把金庸比喻为托尔金的原因。她表示,金庸是独一无二的,但这样的比喻能给英国读者一个大概方向,预期“射鵰英雄传”是怎样的作品。
出版《射鵰》的麦克洛霍斯出版社负责人麦克洛霍斯称,金庸说故事的方式令人着迷,西方出版界早该发现且翻译金庸。郝玉青认为,金庸的作品里有侠肝义胆、江湖情仇,是全世界读者都喜欢的内容。“现在有许多西方人在练武术,也喜欢看功夫电影,这说明武侠小说在西方一定会有一群‘核心’读者”。
情爱动人 日读者最爱《神鵰》
在日本,金庸的作品也大受欢迎。翻译者冈崎由美曾透露,相比武打场面的描写,日本读者普遍对于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更为感兴趣,在日本最受欢迎的《神鵰侠侣》(日本译名为《神鵰剑侠》)。
冈崎表示,日本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在翻译过程中亦因文化差异作出修改,例如《笑傲江湖》的日本译名为《秘曲笑傲江湖》,书中大量古诗词也因翻译障碍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