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善用市场资源 积极投资未来

2025-02-17 05:01: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北部都会区建设关乎香港的未来。在香港连续多年录得财政赤字之下,善用市场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发表前夕,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网志,谈到未来将适度增加发债规模,灵活运用市场力量,积极投资未来,这体现了特区政府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勇于承担,推动破局发展,符合市场期待。

  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的北都,是香港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载体,为创科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广阔天地,更是香港加快共建大湾区步伐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建设北都堪称香港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发展规划,投资同样巨大,面对“钱从何来”的问题。过去几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和外围环境复杂化的挑战,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逆周期措施,效果有目共睹,同时库房盈余也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善用市场资源就是最佳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以发行债券筹措资金,支持基建工程,是国际上惯常且有效的做法。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透过这种方法为基建项目融资,以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报告,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债务相对于生产总值的比率,超过了百分之一百。经常被拿来与香港比较的新加坡,负债比率达到该国GDP的175%,高居全球前列。相比之下,香港现时债务占GDP的比率不足一成,未来即使略为提高,亦属于稳健水平。有本地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适当发行债券以支付惠及民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项目,属“明智之举”。

  当然,发债筹集的资金不会用于日常开支,而是用于特定基建项目,这是香港一直严格遵守的财政纪律。随着部分基建工程的逐步落实,未来的发债需求及规模亦因此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基建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将为香港带来更多的新发展机遇和税务收入,而透过发行较长期的债券来支持较长期的工程项目,也能让现金流年期和工程项目的需要相匹配。

  事实上,过往特区政府发行的债券深受环球投资者的欢迎,包括银行、中央银行、主权基金及国际组织,以及基金经理、私人银行、保险公司等,都踊跃认购特区政府的债券。以2024至2025年度为例,特区政府发行的绿色债券和基建债券,机构投资者都录得3倍至7倍的认购额。由于政府债券收益一般较银行固定利息为高,也为市民带来投资的新选择。市场热烈期待特区政府发行更多不同年期、不同货币计价的债券,这会推动香港债市的发展,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度。

  或有人认为,基本法规定“量入为出”的大原则,在香港财赤之下,增加发债会加剧特区政府的收支不平衡。诚然,量入为出的大原则没有错,但也不能机械式理解,而是要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在逆周期下,增发债券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特别是投资于创科产业及相关基建,会带来更大收益。DeepSeek一鸣惊人,市场价值节节攀升,估计逾千亿美元。由此可见,特区政府发债建设北都不仅“钱景”诱人,亦有利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财赤问题将迎刃而解。

  特区政府在风险可控下,适度增加发债规模,体现了特区政府的积极作为。另一方面,香港私人企业也要积极发挥市场主力军作用。深圳被称为“中国硅谷”,杭州成为新兴创科重镇,都是由民营企业充当创科发展的主力。对香港企业界来说,共建北都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岂能错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