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杨洁篪2日在同美中关係全国委员会举行视频对话时发表的讲话,发出中方主动释放善意积极推动中美关係转圜的强烈信号。历经特朗普执政四年对中美关係基础破坏殆尽,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期待中美关係重启和改善。作为主管外交事务的中国最高级别官员的是次谈话,既是“破冰融冰”的谈话,同时体现出中国政府处理中美关係持有的理性、境界和大度。
回顾两国建交的曲折历程,从著名的中美“乒乓外交”,到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50周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中美两国人民和社会各界守望相助,到两国青少年在视频中相互加油鼓劲,杨洁篪的开场白用最熟悉的故事和动人的细节代入,入情入理,直指人心。值得一提的是,他三度被派往海外工作都前往同一个地方: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杨洁篪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听众,还有他众多的美国朋友。
据美国媒体报道,拜登已提名奥巴马政府时期国务院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担任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在被提名的当天1月13日,坎贝尔发表就任前的政策性演讲,提出“竞争仍将成为中美关係的关键字”,但两国竞争态势有望趋於稳定。美国需要有一个“可行且平衡的”处理美中关係的政策,双边关係最重要的是达成──“可预期性、稳定性和清晰性”目标。
由此可见,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有望回归理性,坎贝尔所言“可预期性、稳定性和清晰性的目标”,与杨洁篪提出的“可预期、建设性轨道”的表态,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同点和相似之处。这为进一步推动两国关係取得实质性改善埋下伏笔。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拥有广泛共同利益,面临诸多共同挑战,负有重要的共同责任。只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共同利益,就一定能够走上改善和发展之道,造福於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而美国一些政客坚持过时的修昔底德陷阱和冷战思维,试图把中国塑造成其新敌人来强化同盟阵营,事实证明,并将随着中国的发展继续证明,遏制中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