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关系/中美在经贸领域新的交锋\吴幼珉

2024-04-10 04:02: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美两国元首于4月2日通电话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先后访华。中美两国保持接触有助管控分歧,也能产生建设性的成果,但不能将美国政要访华视为美国已改变“遏华”立场。当前,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和“威胁”,耶伦早前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的言论,实际上是反映了美国当前的对华政策思维。其实,美国并非真正关心所谓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线是否产能过剩,而是剑指中国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等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升级。

  阻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一个国家相关商品的整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这是十分正常的。本世纪初,中国一些行业曾出现产能过剩,但内地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企业向海外市场发展、淘汰部分低效产能等,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相关矛盾。以钢铁工业为例,中国钢铁产量在2008年超过5亿吨,2023年超过13.6亿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钢铁产量和消费也在增加,2018年中国钢铁产量为9.28亿吨的时候,全球占比就已超过5成,及后产量继续增加,全球占比却大抵维持在那个水平;曾经一度被认为产能过剩的中国钢铁工业并没有真的产能过剩,而是中国钢铁产能相对充裕罢了。

  近年,中国迅速发展锂离子蓄电池、光伏设备、电动载人汽车,既体现了中国的产业升级,也夯实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除建材、家具、纺织品、煤化工等个别行业外,产能过剩并不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绿色经济,或其他以创新引领的行业就更不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创新和人力资源优势是中国新制造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一般性生产资料投资所形成的情况作为中国大幅增加锂电池、光伏、电动车出口的主因并不客观。

  而美国显然是想以“产能过剩论”来“要挟”中国,绑住中国发展的手脚,阻碍以创新推动的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耶伦宣称中国产能过剩、会摧毁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等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等的立场;声称中国工业补贴政策对全球经济构成风险,实际是否定创新对近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贡献;企图迫使中国减少新兴产业研发的投资,干扰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中国新时期产业政策。

  中国企业积极研发和出口光伏设备和锂电池,在全球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由于中美在那些领域发展水平差距太大,美国及其企业并不是中企的竞争对手,与当前两国发展芯片和人工智能的竞争形势不同。同时,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出口也迅速增加。那些新行业都涉及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制造新技术产品的世界布局,属于中国的核心利益。

  在美国整体国际竞争力下降之际,中国在那些新技术领域的崛起,使美国进行相关产品研发、成立相关新兴公司和发展规模经济都比以前困难。美国因而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企图通过限制甚至摧毁中国产业来为本国政治经济目标服务,但中国必然坚定捍卫本国及其企业权益,美国的那些企图是不会得逞的。

  美视市场竞争为政治斗争

  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销往各国,增加了全球福祉,这正体现国际贸易的应有之义。过去几十年,美国制造业和商品出口不断萎缩,股市指数却屡创新高,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热钱流向美国和美元资产,美股波动也影响着各国金融稳定;反映美国虚拟经济,特别是美国股市远较中国实体经济的外溢效应严重和直接。与美国不同,中方从来没有说美股上升吸引了中国资金外流,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而美国却把本国在光伏、锂电池等发展的落后归咎于中国,甚至把一般的市场竞争视为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与国安挂钩。

  在当今的全球化环境中,一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可能影响另一国市场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如果美国因中国光伏设备、锂电池、电动车的急速发展而要求中国改变产业政策,难道中国就不能指责美国股市牛市让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国货币受压,要求美国改变它的货币政策吗?

  耶伦的言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即将访华的布林肯近日也大肆渲染中国以“令人担忧的规模”援俄,同样也是希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对外政策。尽管他们二人访华有利管控中美分歧,耶伦的“产能过剩论”和布林肯的“中国援俄说”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美国对华“施压”的工具;也反映美国前一段时间对中国经济发展遏制政策事与愿违。现在,美国希望与中国沟通,却企图在谈判桌上得到它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还要摆出咄咄逼人的样子,又怎么可能得逞呢?

  时事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