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新田科技城是香港创新发展之关键\卓 铭

2024-04-24 04:02: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环谘会周一宣布有条件通过新田科技城的环评报告,意味着新田科技城建设工作向前迈进一大步。新田科技城对本港创科产业发展、打造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以及为香港实现产业转型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新时代充满挑战的发展环境下,科技城相关项目早日上马时不我待,必须加快推动河套区发展,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产生协同效应,香港才能早日实现由治及兴的目标。

  就今次环评报告,环谘会一致同意有条件通过,并提出了8项条件及7个建议,包括生境建造及管理计划、建立野生生物走廊、米埔湿地优化实施计划、过渡湿地优化计划,以及要求施工前要有政府、环团代表、学者共同组成环境监测小组监督,定期向环谘会提交报告,并设定鸟类友善指引,制定最适合工地的修复方案等。

  新田科技城占地1004公顷,其中超过240公顷的建议发展范围,位于湿地保育区和湿地缓冲区,当中超过6成、约144公顷是棕地和已填平的鱼塘,并包括边境管制站等已发展用地。余下近4成、即约90公顷鱼塘,近半已荒废或没有养殖活动,这部分土地本来就面积较小,而且没有非常巨大的保育价值,即便有争议,也不应为此拖慢项目整体进度。

  事实上,当局亦于会上承诺,工程开始前会再作生态调查,并计划在三宝树湿地保育区兴建小型人工岛,为候鸟提供栖息地。今年底会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开展湿地优化工程,但不包括填塘工程,到明年再额外展开生态改善工作,补偿因发展而流失的湿地资源。可以说,当局和环谘会提出的各项应对和建议,均兼顾了早前坊间对环评报告的一些质疑。

  环评报告平衡环保和发展

  一直以来,香港所有基建项目都要遵从由规划、咨询、环评、征地、招标到正式落成这套既定程序,耗时甚久。但这次新田科技城从提出概念到环评、公众咨询、通过法定图则,每个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更彰显高质高效的新气象,都凸显出当局尽全力平衡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同时说明政府清晰理解新田科技城对于香港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性。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日前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开幕典礼主旨致辞中,指出传统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金字招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是在发展中创造的,同样也要在发展中去巩固、去提升。他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科技创新将催生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要发展创科,不能缺少土地配套,很多不同科技领域,尤其是最新的科研技术,如人工智能、半导体、生命科技、数据中心等等,都必须要有大型基建作配合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对比外国对于发展创科所需要的用地,更是毫不吝啬,例如美国便有全球知名的硅谷;新加坡也设有纬壹城、LaunchPad等大型创业创科园区;韩国也正急起直追,计划在2030年前于首尔打造世上最大的创业园区。可以说,现在新田科技城项目一旦被拖延,不止窒碍本港创科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更会令香港落于其他竞争对手之后,对香港整体利益和国际竞争力构成极大影响。

  除了科研所需,为了进一步“抢人才”、“抢企业”,土地更是不可或缺。从发展局公布的建议发展大纲中,已提出新田科技城将由“创新科技园区”和“新田市中心”两部分组成,创新科技园区将有两条跨境铁路覆盖,其一是通往皇岗口岸的北环綫支綫,于洲头附近和落马洲河套设有新车站;其二是现有的落马洲支綫,以方便招揽大湾区人才,在工作上便利内地人才来港。虽然近年“高才通”等人才政策获得热烈回响,但香港如想长远留得住人才,还是要在本地的城市规划、生活配套上着手,科技城的“园区+市中心”设计,既不必担心海外人才会过分占用本地的房屋资源,又能够为内地人才跨境工作提供诱因,充分利用和发挥出“一小时生活圈”的优势。

  加快建设已是社会共识

  香港长期以来都面对土地不足的问题,被地理空间限制了不少产业的发展,北部都会区和新田科技城的提出,正是香港打破物理限制、地域界限的大好机会,与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引领科技基础资源及大型科研设备合作共用的新模式,打造出港深产学研的多层次产业链。

  香港四大商会上周罕有地发表共同声明,指出本港正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时刻,而新田科技城正是带动本港迈向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呼吁各界团结支持。发展新田科技城,现时基本上已是社会共识,香港正值产业再一次转型的关键时刻,科技城发展不容有失,各界应以大局为重,努力寻求最大共识,令项目可全速推进。更何况发展与保育本来就非互不相容,即使眼前存在着部分分歧,也能制定各种策略应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