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订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的决定后,新选举制度的轮廓已经清晰,中央官员多次强调,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并非要搞“清一色”,而是要把“爱国者治港”落到实处。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未来的管治团队中,并非只有建制派,“泛民”阵营也有爱国者,均有机会进入;二是建制派参政议政也不搞“清一色”,而是“多姿多彩”,只要这些色彩与“爱国”的“底色”不衝突,都是应该包容和重视的。
不搞“清一色”,其实道出了民主的本质,也体现了“港式民主”的特色。新选举制度令“爱国者治港,反中乱港者出局”,有利於建制派“上位”,但就具体的人选来说,“上位”不是必然的,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担负治港重任。
中央并非要打造“橡皮图章”
反中乱港势力习惯於戴着“有色眼镜”看内地、看香港,中央的任何举措都会被歪曲解读。此次“修法”,源於“港独”分子“进入体制反体制”,闹腾得实在是太过分了,令立法会无法正常运作,令政府不能依法施政,令香港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寸步难行,中央才不得不出手,堵塞选举制度的巨大漏洞。中央这麼做,并非要让未来的立法会变成“橡皮图章”;相反,中央希望看到立法会裏高人云集、高见频出的景象。因为,破解香港的诸多深层次矛盾,需要这种人才、这种力量。
首先,中央深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之道。在中国的治理体系中,人民政协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政协委员来自各族各界,可以说“高人云集”,从中央到地方,在决策过程当中,政协委员献良策、进诤言,充分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香港特区立法会承担着审议议案的职责,履行这项职能需要拥有比操作者更专业的眼光、更厚重的知识积累、更长远的谋劃考虑;今后,有政协委员中的代表进入立法会参政议政,使立法会的人才更加济济一堂,每个人都能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必能推动香港诸多难题尽快解决。
其次,中央注重打造立法会“多元色彩”。有人攻击新选举制度令立法会议员成为“表决机器”,这是毫无道理的。立法会议席从70个增加至90个,这是以直接方式丰富了立法会的“色谱”;立法会议员的40个议席由选委会选举,而选委会从1200人增加至1500人、从四个界别增至五个界别、界别分组从38个增至40个,这是以间接方式丰富立法会的“色谱”。可以看出,只要把“反中乱港”分子挡在门外,中央希望立法会的人才越多越好。
“港式民主”独具特色
“一国两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从理论到实际都是一大创举,如果把回归24年来的实践过程放在历史长河中去看,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因此,今天完善选举制度,仅仅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港式民主”迈出的小小一步。“清一色”绝对不是“港式民主”的特征。在笔者看来,“港式民主”至少有以下两个鲜明特征。
其一,坚守底线的多元开放。底线就是“爱国者治港”,只要符合“爱国”的条件,任何政治派别、任何人均有机会进入建制架构内参政议政;而且,界别越多,越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越有利於维护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
其二,聚焦难点的集思广益。以往的经验教训表明,聚焦难点集思广益将是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政府或议员提交立法会的议案,必须聚焦社会的关注点,议员审议也要围绕“如何破难题?”而展开,那种偏题、跑题,甚至“离题十万八千里”的声音,只会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今后会销声匿迹。
“一国两制”下香港的议政方式,既不能照搬内地,也不会照搬欧美,而应探索一种符合香港实际的方式。既要落实“爱国者治港”,又不搞“清一色”,这其实标註出了“港式民主”的路径。“港式民主”独具特色,新的选举制度实施后,探索实践还将持续深入。
建制派阵营必须练好“内功”
当揽炒派议员在立法会当道之时,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鬥争,是建制派的第一要务。过往,建制派基本上团结一心,为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为维护港人福祉立下了不小功劳。这些业绩,市民都看在眼裏、记在心裏。
下一步,建制派参政议政环境不同了。如果说以往的重点是应对揽炒派议员;今后,则必须接受社会各界和市民挑剔的眼光。在大家都符合“爱国”标準的时候,谁的能力更强?谁的视野更阔?谁的社会责任感更强?谁更关心市民的切身利益?则是建制派人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制派人士需要刻苦练好“内功”。这种“内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破难题。香港房价畸高,导致香港成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住房难”的背后,涉及到用地、垄断、贫富差距等问题,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制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怎麼破解?建制派人士当中,谁能提供真知灼见,谁就多了一份竞争力。
二是善聚民气。以往,“泛民”经常攻击建制派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这种说法虽然偏颇,但建制派也不妨以此为鉴,提升与市民打交道的能力。从“笼屋”裏的居民到巴士司机,从餐饮店东主到街坊邻居,都是应该关注关心的对象。建制派人士当中,谁能知民情、解民意,谁就多了一份竞争力。
三是敢作敢为。以往,建制派当中也不乏明哲保身之人。解决深层次矛盾,需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参政议政更要有担当精神。建制派人士当中,谁敢於碰硬,谁就多了一份竞争力。
新选举制度实施后,不仅“泛民”需要转轨,建制派也需要转轨。参政议政不搞“清一色”,建制派做好準备了吗?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註:《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註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