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在沪港人 | 中鸣:落“沪”20年“变废为宝”见证高速发展

2023-07-20 17:14:49大公网 作者:夏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鸣已来到内地打拼三十余载

  上世纪九十年代,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少港商北上内地办厂,做大做强进出口贸易,华利玻璃棉总经理中鸣就是其中之一。从广东,到浙江,到青岛,再到上海,从制衣厂的来料加工,到玻璃棉厂的研发生产。到如今,中鸣已在内地打拼了三十余年,一家人也早把上海当做第二故乡。

  乘内地基建发展快车 收购工厂生产玻璃棉

  中鸣在校时所学专业是时装设计和工商管理。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口城市,许多做进出口生意的洋行汇聚在香港。中鸣毕业后,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从事服装贸易的洋行工作。“那个时候的大环境下,很多工厂都开在深圳、东莞等地,我为了跟进订单,时常跟内地的人员打交道。”中鸣回忆道,早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内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已经令我大为震撼。“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深圳那时候的大力开发,到处都在建设。不仅如此一些对外来投资人的政策也十分友好。”这也使得香港回归时,中鸣并未感到太大差别,“只是很明显,经济上更加飞速发展了。”

  与此同时,中鸣如今的先生彼时也北上到内地办制衣厂,两人在工作中相识相恋走到一起。

中鸣去四川成都黄龙溪游玩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服装领域的来料加工生意渐渐走向衰败,反倒是随着内地基建的兴起,保温材料迎来广阔前景。两人达成共识双双离开服装界,由于中鸣的先生祖籍浙江,在浙江有不少人脉,故而两人选择租下浙江的一间工厂,开始了保温材料——玻璃棉的销售生意。后来因为工厂方本身的财务状况问题,两人正式将厂收购。随着两人的玻璃棉生意在国内慢慢做到数一数二的地位,青岛一家国营玻璃棉厂也因经营不善,找到中鸣夫妻二人接手。

  商业重心终选址上海 解决环境就业等问题

  2002年,因朋友的推荐,中鸣夫妻二人得知了上海奉贤区正在招商引资,本就有意到上海进一步发展的他们,在通过了董事会决议后,不仅将公司总部设在了上海,更是带来了一批企业的精英骨干。“毕竟上海是国际性的大都市,经济发展也非常迅猛,外贸出口更便捷,企业的创业环境和服务水平比较国内其它地方更好。”中鸣点赞称,上海地方政府更是给出许多优惠政策,在企业选址、建厂投产和安置员工住房以及员工子女就学等多方面均提供了贴心具体的保障。

中鸣(右一)探访侨眷老人

  不仅如此,企业落户上海以后,地方政府对企业非常关心,得知他们是港商,统战部门更是时常来嘘寒问暖,对企业发展和员工的生活保障等都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上海无论是教育、住房、医疗和就业等,还是交通、文化和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发展的很快,上海的创新活力和现代化的管理服务水平,也使我们企业获得了强劲的动力,对于我们企业而言,也真正享受到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各项红利。”

  政府给予企业支持,企业也回馈社会良多。“上海每年产生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废旧玻璃,而我们公司回收的大量废旧玻璃,进行循环再利用,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制成各类高档、环保节能型的阻燃及隔热新材料,算是变‘废’为‘宝’了。”中鸣略感自豪道,这些年,公司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还培养了一批玻璃棉领域的专业人才。而从业务角度来说,公司所生产的玻璃棉用途广,销量好,在海外市场更是占据一席之地,可谓是既为地方政府创税,又为国家创汇。“我们是上海政府认定的高新企业,我们的产品先后被用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花旗银行大厦、中海油LNG储罐项目、泰山光电工程、波音维修改装机库和瑞典中国城等上百个重大工程项目。目前供应国内市场的产品为公司生产量的20%不到,大部分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

中鸣(右一)到区结对困难侨眷家庭拜访

  不过这两年,随着城市产业规划的升级,中鸣正在为迁厂的事而发愁。玻璃棉厂虽能将废旧玻璃变废为宝,循环再利用,可其自身相对而言属于高能耗企业。虽然华利的一些指标都符合要求,但随着发展规划的演变,仍难逃搬离的命运。只是,刚刚过去的三年,因为疫情,许多海外订单延期,尚未处理完毕,一时间很难完成迁厂,“我们的窑炉一旦启动就不能停的,所以很希望能在给我们点时间,让我们把拖欠的订单交付后再搬。”而比起赌上企业诚信的订单,企业的社会责任更令中鸣苦恼不已,如今公司内很多人都是跟了她二三十年的老员工了,很多技术工人更是玻璃棉领域的佼佼者,“这是个很专业很小众的工种,这些师傅做玻璃棉一辈子了,突然让他们离开另谋生计很难,更别提能有如今的收入。”中鸣希望能够尽一切努力,在迁厂前,妥善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身份认同感与日俱增 重视传统文化的灌输

  或许是来内地时间久了,又或是曾经在北方待过几年,中鸣的普通话是相当标准,这也让认识她的人在得知她是港人表示惊讶,连连称赞她普通话讲得好。不过,中鸣总是谦逊地表示这在当下,对不少港人来说都不是难事。“香港回归后,校园里就加入了语言课程。加上这几年很多内地人去香港工作生活,如今在香港普通话的普及度很高,年轻人的普通话是越讲越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令中鸣感到欣慰的是,不仅语言不再是内地与香港往来的障碍,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也更具家国情怀。在中鸣的记忆里,以前在香港不是说粤语就是说英语,被人问起是哪里人,大多数都回答“香港人”,而如今,随着香港的回归,特别是近年来内地与香港交流的日益频繁,当再被人问起是哪里人时,很多人下意识的回答都变为了“我是中国人”。

作为区政协委员,中鸣积极履职

  中鸣的日常生活和子女教育中其实也都渗透着对身份的认同感。中鸣的办公室是古色古香的中式风格,她本人也喜欢品茗,练习书法。而她的一双儿女自小便被她送去孔子学院学习传统文化礼仪。“传统文化学习的缺失算是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一丝遗憾,我小时候接触比较多西式的东西,但好在父亲热爱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即便当时不喜欢,也是耳濡目染的。”如今历经岁月磨砺的中鸣已然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美妙之处,“真的是越学越看,越能领悟其中的哲理深意。”

  其实,“我是中国人”这一回答不仅是对身份的认同,也是对国家发展壮大的自豪。“如今的内地早已和我刚来时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某些领域已经赶超香港。”中鸣尤为感慨道,“我来内地有三十多年了,就这三十多年里所看到的内地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真的不敢相信,我们的国家怎么可以发展的这么快!”

  中鸣很欣赏内地职能部门的办事态度,“他们是把你的事好像当做自己的事去办,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打工心态。”在她看来,这或许也是内地能够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中鸣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力,多多向港人宣传内地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港人亲自到内地看看,增进了解。“以前或许会因为文化环境产生误解,但只要多多走动,加强自身的判断力,一定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