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在沪港人 | 刘奋洋:借“海”扬帆“港你知”的文化创客

2023-07-21 14:42:45大公网 作者:张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放弃英国和香港的工作机会,只身来上海闯荡的刘奋洋,独辟蹊径创办粤语培训机构,立志要更好推广粤语和中华文化

  2023年春节前的上海,正逢新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尾声,周遭没有了以往过年前的热闹。但刘奋洋的办公室充满暖意。他帅气的脸庞上,那对真诚的大眼睛,还有给人充电的魔力,能量的来源之一,自然是疫情下仍然企稳的公司业绩。

  十年前,这位在上海无亲无故的港青,拿出打拼三年攒下的全部积蓄8万元人民币,创办了沪上第一家专职粤语培训机构“港你知”。如今,“港你知”的业务已经在国内遍地开花。疫情期间,刘奋洋和团队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升级转型,还签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单”:成为国务院港澳办指定粤语培训机构。因此,虽然还是无法回港过年,刘奋洋毫不气馁,新年新计划也早已排满:推动粤语出海,开启普通话和粤语教学双向互动。还有很重要的是,这位新晋“上海女婿”,要和心仪的“她”在上海安一个家。

  刘奋洋向记者拿出自己珍藏的照片,是他在上海创业起步的工位。当年,他在这个月租1200元的办公桌上,创办了“港你知”

  一见钟情的眷恋

  “我在上海第一份工,起薪是人民币4000块。”忆起当初,刘奋洋的笑容里满是感慨。对他来说,跑来上海拿4000块,颇有点“自讨苦吃”。祖籍广东中山,生在澳门,长在香港,刘奋洋一直就像他外表看上去那样,在“乖乖仔”的道路上健康成长。中学就读于香港著名男校皇仁书院,和孙中山先生是校友。在校期间,他还是一个篮球高手,曾代表香港出战亚洲U18青年锦标赛、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毕业后,他又考入英国名校杜伦大学修习金融学。这样的履历,毕业后若留在英国,或返回香港家人身边找工作,获得高薪和安稳生活,应该是简单轻松加愉快的。他自己也很清楚,同一时间,同学们已经拿到的月薪都在三至五万港元,但他偏偏喜欢不走寻常路。

  刘奋洋坦言,对于祖国内地,他一直有发自内心的眷恋,所以大学时候,就会在暑期主动到内地游学。对上海,他更是一见钟情。第一次来沪是2009年,实习短短一个多月就爱上这座城。“上海和香港很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风暴,让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美大国一蹶不振,在那里求学的他感受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中国内地还是一派欣欣向荣。“我感觉上海比伦敦还好。”2010年暑假他又来上海,正赶上世博会,更被周围不竭的活力所鼓舞。“那时就想,要不毕业后就到这边找工作。”

  说走就走,完成学业后,刘奋洋回香港短暂停留一阵就直奔上海。为了节约交通费,他舍弃沪港航班,从香港搭乘过境巴士到深圳机场。“因为深圳到上海机票比较便宜。这样至少节约几百块钱。”虽然省下的钱与上海的房租相比,只是杯水车薪。但是,为了梦想打拼,为了融入祖国发展,他毅然坚定前行。

刘奋洋在疫情期间将“港你知”成功转型为线上培训机构,这是他和团队在网络直播上课

  兼职启发创业灵感

  忆起“沪漂”生活的起点,刘奋洋又露出了乖乖仔的可爱表情,带点羞涩地介绍,来上海时带了几万块,来自家人资助和从小到大的积蓄,还有小时候的压岁钱,当然不敢随意挥霍。刚开始,住房与人合租,出行全靠公交和步行。另外,熟练掌握英语的他,突然来到一个全中文的环境,还要在业余时间上当时热门的土豆网学普通话的书写和会话。海投200多份简历,才收到20多个offer,之后才有了那份起薪4000元的工作,在一家基金公司当分析师。

  刘奋洋坦言,刚开始心理落差还是蛮大的,也不敢把真实收入告诉爸妈。除了房租,开门七件事的开销都不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一家大型语言培训机构兼职教粤语,从此,每周一至周四的傍晚五点半下班就直奔上课点,上到晚上九点半。周末两天则是从早上九点半到晚上六点半全部在上课,只有周五下班后可以休息一下。他说,这样的艰苦换来的只是每月9000至10000元人民币的额外收入。但也挺享受,因为都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他母校皇仁书院的校训,无论是中文的“勤有功”,还是拉丁文"Labor Omnia Vincit",都在那几年被他实践到极致。

  两年多的跌打滚爬,还为他积累了工作经验,更养成了临危不乱的镇定,以至于突然面临新的转折点没有手足无措。工作两年后,他获得一家科技创业公司的新offer,去那里担任部门经理,月薪涨到了15000元。但也就半年时间,公司管理层在与投资方的对赌中落败,全员被替换,25岁的他失业了。那正是2013年初,上海尚未入春,冬寒仍在作最后的挣扎。寒风中他开始摇摆:一定要这么苦吗?回港还是留沪?结束还是继续?

  长久的思索后,他选择了第三条路——留沪创业,把兼职变成主业,创办一家粤语培训机构,这就是现在的“港你知”。

刘奋洋目前带领着一个近30人的团队,服务海内外的学员

  从“百里挑一”到门庭若市

  当时的内地,语言培训市场固然火爆,但最热门的始终是英语。如果全职投入做英语培训,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短时间获得高收入对刘奋洋应该难度更小。但即便身上仅存8万元,他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赚快钱。他说,兼职让他看到内地粤语的需求量并不小,但没有看到有专门机构去做,他希望能填补市场空白。另一方面,从小爱国爱港的他踏出这一步还带着情怀,所以特地取张学友的粤语歌《讲你知》的谐音来为机构命名,“港你知”,就是要把粤语和香港文化“讲”给更多人“知”,向世界讲好粤语和香港故事。

  在自己跑遍职能部门拿到营业所需的证照后,刘奋洋在长宁区一座办公楼以每月1200元租金租了一个办公桌开始。第一间门店则设在附近一个小型商场,月租3000多元,他既是老板,也是客服,还要负责打扫卫生。但开张之初首先尝到的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寂寞,品牌没有知名度,上门报名者寥寥。他还记得有很多人听到“港你知”这个名称,第一反应以为是茶餐厅。转眼就会花完的数万元启动资金,根本无法支撑他去投商业广告。若是上街发传单,覆盖面不广也不够精准。他测算过,半年内没有足够业务,“港你知”将很快像悄悄地来时那样悄悄地离开。“我都做好重回公司打工的准备。”

  山穷水尽之际,在朋友推荐下,刘奋洋报名参加了上海东方卫视的相亲节目《百里挑一》。但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优质男,却志不在找到女嘉宾牵手,而是为自己的品牌作推广。至今,网上仍然能找到他参加节目的视频,他带有磁性的“港普”,对于自己的母校、工作、经历娓娓道来,时而秀出粤语绕口令,时而出其不意地幽默自嘲,还巧妙“植入”公司品牌,都赢得了满堂彩。节目播出第二天,他就接到了不少咨询报名电话。“喂,请问你们就是那家‘港你知’公司吗?”这对于当时的刘奋洋,无疑是天籁之音。

  也是从那时起,“港你知”的业务逐渐走上快车道,还受邀开始承接企业培训。2016年,北京教学点开张,越来越忙的刘奋洋可以暂时不用回去打工了。

  刘奋洋当年为了推广品牌,报名参加上海电视台的相亲节目,大获成功。至今他参与节目的视频仍在网上流传

  内容为王文化立魂

  业务蒸蒸日上并没有冲昏刘奋洋的头脑,除了不走盲目扩张、乱找加盟这样的不理性发展道路,他还深知教育不是上综艺节目,有噱头就能赢得掌声。所以一开始就专注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我自己也不是教育和语言学专业出身,都要从零开始学。”所以,从建校之初,就专门聘请语言学、教育学人士组成专业团队,编写教材定制课程。“港你知”最初的学员大致分三部分,有想要与香港上司、客户加强交流的跨国公司员工,刘奋洋的第一位学生就是在港资银行工作的女生。还有一些是将要赴粤语区工作、求学的。当然也不乏喜爱香港文化的TVB电视剧、粤语歌曲的忠粉。

  目前“港你知”开通了针对成人、青少年儿童、企业的不同课程,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一对一、一对三等不同教学模式,课程分初、中、高三个级别。一般情况下,学完初级能够完成基本听说,高级班上完日常对话没有问题。刘奋洋特别介绍,他们在设计课程时非常重视粤语知识和港式文化的推广。其实,保留了“九声六调”的粤语,是比较接近古汉语音韵的语种,有独特的“塞音韵尾”与“鼻音韵尾”,还多用单音节词。因此可以说,每教会一个人说粤语,其实也是让他们更了解传统文化。刘奋洋还举例说,目前在他们的课程中,不乏古汉语的精粹,也有香港地名、地铁站名的全方位普及,还慢慢增加了“粤语正音班”、“企业培养粤语”、“粤菜烹饪”、“内地香港文化差异”等特色内容。

  扎根上海推粤语“出海”

  “你接下来几年还会留在上海吗?还是会去别的城市或是回香港?”“你会到别的城市开分校吗?”2014年在参加相亲节目时,有女嘉宾曾这样询问刘奋洋。当时,他就明确表态:会长期留在上海。分校不会每个点都开,因为正打算往线上发展。

这是2013年刘奋洋事业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依然保持笑容,克难前行

  如今看来,这些规划都颇具前瞻性。特别是2015年开始发展线上课程,为他们在疫情期间保留了一盏微光。现在,“港你知”已经成功转型为在线粤语,有一支近三十人的教师团队面向世界,学员累计超过8万人次。还不断接到新的邀约,为企业和机构的作定向培训。

  网络还架起了一座座无形的桥,吸引了更多海外学员慕名而来,这也让刘奋洋看到了粤语教学的更多可能性。他说,全球范围内,粤语使用者覆盖了150多个国家与地区,人数达7000多万。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大趋势下,学习粤语的需求也在增多。因此,在可见的将来,他要做一个推动粤语“出海”,以粤语为媒更好弘扬中华文化的“超级联系人”,不仅要用普通话教粤语,还要用英、韩、日语教粤语。与此同时,回望国内,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也让粤语的使用空间在无形中延伸,这让他对粤语教学市场前景更加充满信心。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他们也会增加粤语与普通话,甚至上海话等等双向互动课程,让语言为媒,拉近内地民众与港澳同胞的心灵距离。

  “要讲你知我的故事,这一秒即使心再不跳,在记忆潜意识,爱是已在心中,永世不变……”这是张学友的那首《讲你知》中最高潮的一句,现在聆听,也恰似刘奋洋内心的真实写照。回顾他在祖国内地这十多年来的奋斗,我们不难看出,在他心中的“你”有更宽泛的含义。心中的爱,是对祖国,对家人,对团队和学员……近来,还多了终于能牵手的上海姑娘。

  相信在可见的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多人愿意听他“港”,也帮他一起“港”,这未完待续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