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在沪港人 | 张汶锋:三年驻沪岁月淬炼人生“精彩”

2023-07-21 15:00:05大公网 作者:张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毕业于港大的张汶锋,作为贸发局代表在内地工作了12年,亲眼见证了祖国内地的飞速发展

  与张汶锋见面,是在他调回香港的前一天。自香港大学毕业就进入香港贸发局至今,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内地,从华南市场起步,历经华北、华中直至华东,前后超过十二年。可能连他自己都想不到,在上海工作只有短短三年,却因为疫情而成为挑战和成就感最大的一段日子。

  抚今追昔,张汶锋认为,比起“昨日”的工作业绩,更令他自豪的,还是能在最艰难的岁月与上海携手应对挑战。辞旧迎新之际,张汶锋也并不伤感。因为这次归去,已经不是当年来时的一个人。他收获了爱情和家庭,还有了更丰富的朋友圈。这些,都支持着他继续把握好每一个“今日”,不断去开创“明日”。

  万里路后的从头越

  白净的脸庞,阳光的笑容,爽朗的语气,眼前的张汶锋并没有商务人士的冷峻。交流几句,一股暖意油然而生。就仿佛大学时代第一次走进学生会,遇上到一位友善的学长,经过他的引领,活力被逐渐调动。

  张汶锋这种独特的亲和力,应该是在港大读书时养成的。刚进大学,他就报名参加学生会,一直做到外务副主席。为同学服务牺牲了大部分课余时间,却培养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三时,在导师的鼓励下,他又主动报名去哥伦比亚支教。在那个还烽火连三月,连说英语的人都很少的边远地区,他孤身一人,克服语言不通、设施简陋、文化差异,渐渐与当地师生打成一片,赢得了南美人民的深厚友谊。

  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给了张汶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充实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这让他在进入贸发局工作后,敢于主动迎接各类新挑战,在跑遍世界的同时又累积了新的人脉和经验。2010年,贸发局要选派一名员工赴广州工作,张汶锋毫不犹豫报名。经过一系列考核,他最终入选,第一次离开香港总部,开启了外派生涯。告别熟悉的香港和海外市场,他要面对的祖国内地市场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要补上重要的国情课,还要熟悉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习惯,与不同风格的人打交道,而当时的他连普通话都讲不好。所以,这一趟新征程,是标准的“而今迈步从头越”。

疫情前,参加各类论坛和会议,推介香港的优势,是张汶锋的重要工作

  行走“江湖”见证进步

  现在与张汶锋面对面,已经很难想象当初不会说普通话的他是什么样子。交谈时间长了,还能从他的“港普”里听出不少内地习惯用语,尤其是会以“哥”、“姐”来称呼熟悉的朋友,透出他融入的深度。

  与张汶锋的交流,自然要从他来内地的起步说起。在广州工作两年后,总部把他调往北京,让他有机会更真切感受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对祖国内地的认识也更为全面和准确。方言和习惯不同确实不能影响同胞手足间的心灵契合。在北京的两年多,他结交了很多可爱的“大哥”、“大姐”,朋友圈不断扩大。

  都说机遇总会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张汶锋在北京的工作表现再次得到了总部的赞扬,还获得了升职的机会,调任武汉担任华中代表。开启了被同事们戏称为“跑江湖”的新生活。他笑着解释说,所谓“江湖”,指的是他们工作的范围不止于湖北,还分管江西和湖南。驻武汉三年后,他又调任江苏,越“跑”越勤,根本停不下来。因为随着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香港作为联通国际的桥梁作用被内地更加倚重,政府招商、企业洽谈、经贸考察,乃至寻找平台“走出去”,都会首先想到找香港。另一方面,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仍未止步,中国内地是少数受影响较小的经济体,这让很多此前倚重国外市场的香港中小企业,纷纷改变投资策略,开始拓展内地市场,除了沿海的传统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也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

  帮助内地同胞“走出去”,把香港中小企业“引进来”,正是张汶锋工作的核心内容。除了工作量与日俱增,还要随时切换思路和方法,应对“江湖”各地不同的风俗和文化习惯。当然,“行走江湖”也是快乐的。所到之处,他都能时刻感受到祖国内地的进步。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移动支付、手机打车、网购等等,甚至比香港还方便。

  同时,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都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张汶锋说,令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最初几年联系一些地方政府,帮他们介绍有意向的企业去香港招商考察,很多人会带有“管理者”的思维,拍胸脯说:“我们叫他们去他们就会去的。”但是到了现在,同样是这些部门,却心甘情愿做起“店小二”,转变为企业的“服务者”。对于到香港或海外招商,他们大多先要摸摸底,了解一下企业的意愿和需求,要求他们提出与之相匹配的方案。若最终活动成行,还要总结工作成果。这样更加务实的风格,让工作更加精准和高效。

  无惧疫情共同守“沪”

  2019年,在派驻内地近十年后,张汶锋又被总部调往上海。但未曾想,这三年却是最艰难的一段时光。“现在回看才知道以前是大大的牛市。”

  张汶锋(右二)也是在沪港人社团工作的积极参与者,这是2022年,他受邀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冠名高铁列车首发仪式

  张汶锋笑着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一切。首先经济不好,导致各部门机构的预算大幅缩减,举办活动会议的机会也随之减少。还有很“致命”的是,以往他的主要工作基本围绕展览、会议和考察展开,每一项都有赖于“面对面”交流。但从2020年开始,好像什么都不能做了。他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已经谈好的项目又因为疫情反复不得不搁置。但是,即便跌到谷底,上海各级政府部门,贸发局内部团队,都没有对未来失去信心。因此,疫情三年也是最锻炼人、最有成就感的三年。

  在贸发局内部,大家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张汶锋举例说,虽然沪港两地人员往来受阻,他们三年无法回家,但每年组织港商参与上海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没有间断。在同事们加倍努力下,进博会香港馆的规模还有所扩大,很多港商都是连续五届不缺席的“老进博”,不惜隔离二十多天一定要到现场。还有,疫情催生的数字经济,也为他们举办会议和展览提供了新的平台。谈到这里,他又带着激动的语气特别介绍,2022年的“大上海保卫战”令他终生难忘,尤其是在最为艰难的四五月,在无法见面的情况下,他和团队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促成了上海临港集团赴港参加11月举行的第十二届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在沪港两地多部门协调下,上海代表团克服了核酸检测、隔离等困难,成功抵达香港会展现场,还举办了临港专题论坛。“香港财政司司长和我们贸发局高层都到‘上海临港新片区’展馆去了,我看到同事从香港现场发来的照片,激动到想哭。”

张汶锋在上海期间,参与崇明区政协的考察活动,实地了解生态岛建设

  这次活动也为张汶锋三年上海的工作,添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整个过程,他还认为,项目成功也展现了沪港始终“心连心”,以及沪港交流合作不变的诚意与韧性。近年来,两地在传统优势领域继续深化合作基础上,还不断迈向新境界。比如这次赴港参展的临港新片区,就是他们新认识的伙伴。他一直留意到,这两三年来,这片新区域发展势头强劲,也涌现出很多适合港人的新机遇、新平台,所以很想向香港和海外介绍。这也得到了上海方面的支持,正是有了多方同舟共济,大家才会心往一处使,无惧一波又一波疫情,屡败屡战,克难前行。

  满载而归牵挂不变

  上海的三年,时短情长。除了结识了很多像临港集团那样的“患难之交”,张汶锋还被推选为崇明区政协委员,为他打开了吸引港人、港企前来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新思路。他说,好多次跟随政协前去调研考察,发现崇明的轻奢民宿,农产品深加工,亲子旅游、非遗传承,乃至高科技农业等,都可以深入研究。且相对于已经饱和的上海市区,崇明的很多领域尚处在发展初期,港人的创意、服务和联通国际的优势,都可以在此有新的作为。

张汶锋在上海工作期间,被推选为崇明区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为崇明发展建言献策

  2021年,为了适应工作重心向金融服务和投融资转移,张汶锋又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金融专业知识。金融科技、区块链、Web3.0等前沿知识充实了他的头脑,也推动他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新的思考。“怎么把香港这个平台用好?怎么把香港地区的外资、科创成果、科研力量和内地的实业结合?这些都是机会。我依然坚信通过香港和上海两个城市之间的互动,有很多突破性的事情可做。”

  言犹在耳,就在大半年后,张汶锋的身影又出现在上海。那正是在与他有深厚渊源的临港,由贸发局举办的一次论坛现场,这也是香港的线下会展活动疫情后首次走进上海。论坛间隙,频频见到张汶锋被久别重逢的上海嘉宾们拉住,一聊就停不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张汶锋来说,虽然微信名字从“上海锋”改回“香港锋”,但推动交流的工作不变。为沪港合作不断开拓创新的贡献之心依然。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