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在沪港人 | 吴蓓琪:见证上海二十余年变迁的“建设者”

2023-07-24 16:23:02大公网 作者:夏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身为上海市政协港区委员,吴蓓琪积极履职

  “那时以为就是来解决问题的,三个月到半年就能回去了,未曾想陆陆续续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香港远东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区域总经理、上海锦秋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蓓琪在2001年的时候“临危受命”从香港调任至上海,负责“锦秋花园”项目的开发建设。怀着一颗谦逊感恩的心,吴蓓琪不仅因地制宜打造了标杆性项目,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友情,“很感恩这个过程中认识的朋友,他们很多都和我一样从当年的小伙子变成中老年了,虽然平时可能不常联系,但关键时刻还会鼎力相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浙一代很多人移民到了香港,吴蓓琪就是其中之一。出生在上海的她,很小便跟随父母去了香港。2001年前,她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再度回到故乡,并参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吴蓓琪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管理专业,1983年她加盟了香港远东发展有限公司,二十多年来在旅游、市场及行政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7年,通过招商引资形式,香港远东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宝山开发了“锦秋花园”房地产项目。那个年代的上海远不如当前这般开放和现代化,大片的远郊荒地有待开发,很多市民还是住在老式公房当中,绝大多数的购房者并不清楚联排别墅为何物。故而,当“锦秋花园”以首创联体别墅的口号打入市场时,受到颇多关注,“甚至当时的上海市长都来看过项目”。可作为远道而来的香港开发商,远东发展最初做的设计并没有很好地考虑上海本地的风土人情,房型样式、联体格局、景观打造等都有些“欠火候”,项目的负责人在与上海本地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上也有些“水土不服”,导致项目开发遭遇瓶颈而搁置。

吴蓓琪一路参与见证着锦秋花园的建设发展

  临危受命返沪 参与家乡项目建设

  直至2001年,眼看先后多人赶赴上海却没能让停滞的项目恢复开发,7月份,吴蓓琪被委任为上海锦秋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派至上海解决问题。“我真的是靠着一股热情就来了,想着至少比起其他人,我祖籍是上海,我对这里有感情。”那时的吴蓓琪不过三十出头的年纪,女儿才刚刚出生,她强忍对家庭的挂念,只身一人到了上海。“因为亲戚也全部定居香港了,我到上海后可以说是人生地不熟”,好在会说上海话,让吴蓓琪能够更快地融入本地。前往工地了解情况,走访相关部门了解上海的法律法规,与居民攀谈调研需求……

  “众所周知香港的土地寸土寸金,所以开发商习惯于将容积率运用到极致,但上海地方还是大的,要了解本地居民的喜好和居住习惯,从而改善项目设计,不能直搬香港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了解,吴蓓琪悟出了门道,“而且在这里开发房地产项目不能像香港那样只要买下了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里还有很多政策需要遵守,这可能是那个时期对内地没有一定了解基础的港人难以适应和理解的。”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后,吴蓓琪开始奔忙于上海香港两地,聘请两地著名的设计师对项目进行重新设计定位。“同事们应该还是很佩服我的,我来的时候还是停工状态,我来了一年时间,问题就解决了。”一贯以谦逊姿态示人的吴蓓琪,在谈及此事时,难得的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随着“樱花苑”和“紫荆苑”等海派风格鲜明、空间布局更人性化的锦秋花园项目揭开面纱,一个颇具艺术感和人文精神的大型社区在上海宝山区崛起。2004年,锦秋花园新建房产项目被评为“上海市住宅设计创优奖”;2005年,进入“上海地产18年经典住宅”行列;2006年,锦秋花园再次荣获“中国绿色建筑生态别墅创新范例奖”。负责的项目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吴蓓琪也通过工作交到了她回到上海后的第一批挚友……

吴蓓琪亲赴现场跟进项目建设情况

  看好上海的发展 亲历城市的变迁

  “刚来上海的时候,交通很不发达,那时地铁2号线刚刚通车,3号线还叫轻轨明珠线,道路基建也不是很好……”锦秋花园项目位于上海的外环线上,那时每逢下雨天,吴蓓琪就要面对泥泞不堪的路面,夏季雨水丰沛期,马路更是会变成一片汪洋,“平时上下班真的是苦不堪言。”可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上海的地铁总公里数就已经超过了800公里,超过了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位居世界第一。吴蓓琪不禁感叹,“过往历历在目,仿佛还在昨天,又仿佛遥远得像是上辈子的事情。”

  其实吴蓓琪做出到上海的决定时,很多香港的亲朋不能理解她,“那时在他们的认知中,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上海肯定是没有香港发达的,而中国人传统观念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却背道而驰,他们都担心我能不能坚持下来。”可那时吴蓓琪却十分坚定地看好上海这座中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特别是看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上海进一步加快了对外改革开放的脚步,“所以当有机会到上海来工作的时候,我很快就做出了决定。”

  来上海发展后,吴蓓琪觉得是如鱼得水。不仅如此,她还会将在上海的见闻分享给香港的家人和朋友们。通过吴蓓琪这个亲历者的介绍,很多香港人对于上海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慢慢的,他们也改变了原本的想法,不仅更支持我,也会更频繁往返于沪港两地,体验两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感受不同中的大同。”比起刚到上海时的举目无亲,如今吴蓓琪不仅拥有很多本地好友,也有不少在上海置业安居的香港朋友。

  做慈善回馈社会 懂生活张弛有道

  在上海的这些年,吴蓓琪在工作之余还十分热心慈善。作为“侨界十杰”,她总是义不容辞地帮助困难人士。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亿万同胞的心,她第一时间捐赠善款;“蓝天下的挚爱”是她每年都会参加的活动;不仅如此次,她还助养了2个贫困儿童……“我常说感恩是一种回报,希望以自己的一份心意,让生活充满阳光,让更多的人得到关爱。”

吴蓓琪(右二)在疫情期间积极捐款捐物帮助困难群体

  吴蓓琪的业余爱好和休闲活动都十分“佛系”。她会尽量抽时间做运动,跑步、登山、瑜伽……如果实在很忙,她也会做做拉伸,“我觉得工作和生活要张弛有道,互相平衡。”这些年尽管长期在上海工作,可吴蓓琪总会趁着周末、节假日、甚至是出差的间隙回到香港的家中陪伴家人,“在家的时候就是非常纯粹的家庭时光,毕竟工作制约我还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

  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她亦深知知识储备量的重要性,“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哪怕十分钟、一刻钟用来阅读,我读觉得是一个享受的时光。”在与吴蓓琪的交流时,可以时刻感受到她的那份恬淡,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沉稳与平静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

  吁港青来沪打拼 求同存异谋发展

  如今,无论是吴蓓琪,还是她在上海安家的香港朋友,都深深感受到了上海的海纳百川,“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而眼看随着国家对上海建立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等的定位,上海迎来愈发广阔的发展,吴蓓琪很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可以尝试到内地,到上海创业和发展。

吴蓓琪(右一)与在众多沪港人一起撑国安立法

  在吴蓓琪看来,香港人多数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内地的青年们可能有所不同,”故而想要到内地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求同存异,“这和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不谋而合,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到内地的生活中。”吴蓓琪坦言,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不同是肯定存在的,“但我们要意识到这些不一样的树叶是同根生、同根长,都是来自同一个华夏民族。”

  吴蓓琪建议,香港青年们可以更多地学习中国的历史,历史是一面明镜,从历史中了解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衰败;从历史中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与此同时,以其个人经历而言,吴蓓琪认为,香港青年们可以在来到内地后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从而深入了解城市文化与发展轨迹。“我相信,随着希望香港的年轻人可以发挥好自己在内地与香港间交流使者作用。”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