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在沪港人 | 张奕敏:倾情“服务”上海20年的“工程师”

2023-07-27 15:02:51大公网 作者:张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上海打拼二十多年,张奕敏一直在做牵线搭桥的工作,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将很多香港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师资引入内地

  在上海打拼20多年,概括张奕敏这些年从事的主要工作,用一个内地民众熟悉的词并不为过:灵魂工程师。但是,奔波忙碌之间,他又不止于教书育人那么简单:引入香港专业服务和品牌、协助制订行业国家标准、推动上海高校走出去、帮助港青扎根内地……这点点滴滴,更像是在筑桥铺路。由他担当“设计”和“建造”的一座座知识之桥、沟通之桥、情感之桥,见证了他的进取,也让两地联通更为紧密。

  如今,“桃李满天下”的张奕敏却并不满足。承载着新的梦想,他的耳畔,已经响起新“桥”墩打桩的声音。

  把专业服务引进来

  2001年,张奕敏所在的香港金融管理学院获得了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国家人才交流服务境外机构资格证书,成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境外培训合作伙伴,在内地教育界有了一定知名度。2002年,学院派他来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引入他们擅长的职业教育、培训和考试,在长宁区注册成立了上海晋才教育培训中心。率先把在内地已经相当热门的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会员资格)和ICPA(国际注册会计师)培训和考试点落地上海。

  即便在公众对“四大”、“注册会计师”等名词已经非常熟悉的当下,国际注册会计师依然是上海欢迎的紧缺人才。在本世纪初,内地能够获得ACCA资格或是ICPA证书的更是凤毛麟角。原因之一就在于熟悉国际规则和课程的师资以及受到认可的考试点数量太少。在这方面,香港有明显的优势。张奕敏说,在香港会计师公会成立之前,都把ACCA作为标准,所以港人在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上有丰富的经验。香港专业培训机构一头联通国际,另一头又与内地在文化、语言、情感上相通,比起纯老外还更有“自己人”的亲切。

  当然,新的开拓不可能一帆风顺。回想当年,张奕敏印象最深的,是在内地的银行开立一个账户没有香港方便。微信尚未发明,与外界实时交流只有QQ。他刚来时还正赶上申城掀起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到处有工地。加上全国的环境治理都在起步阶段,时常遭遇扬尘和雾霾。还有亲友会担忧他,人生地不熟,风险太大。“他们说都替我捏一把汗。”但是,这座城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氛总能感染他坚持下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所长正是当下祖国所需”,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成为克难前行的最大动力。

  助推上海高校走出去

  张奕敏的预判没有错。加入WTO让内地对于现代服务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国外和港澳地区已经成熟的各类新兴服务业也开始起步。港澳教育机构所从事的教育服务和咨询等工作,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了更广阔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张奕敏和团队的努力下,香港金融管理学院的课程和师资以上海为起点,向内地其他城市拓展

  在上海成功引入专业国际会计师课程和考试之后,张奕敏所在的机构还先后成为“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注册物流师(CTL)、英国注册采购与供应学会等等认可的认证培训机构。现在,“晋才”不仅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香港金融管理学院的课程和师资也以上海为起点,向内地其他城市拓展。

  在推动上海专业人才培训接轨国际的同时,张奕敏他们也较早认识到,教育还应该服务港人融入国家发展。他说,回归后内地与香港联系更加紧密,有很多企业希望到香港开展业务,或者上市挂牌,对于香港本地专才有更多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更多港人希望到内地开拓业务,但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法规、风土人情、营商文化,甚至是语言缺乏了解。这方面,内地高校更具优势。因此,也是在2002年,张奕敏开始酝酿介绍内地高校“走出去”,搭一座新桥。

  让张奕敏感到“很荣幸”的是,没多久就找到了上海财经大学。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香港教育局审核,在香港设立了上海财经大学教学点,以金融学和企业管理学两个专业起步,面向港澳台地区推出硕士、博士课程。这也是教育部首个批准的内地大学在香港的研究生教学点。与本港高校不同的是,他们采用全中文教学,课程不仅涵盖专业知识,还有赴内地高校和企业的考察内容。截止2022年,这个项目累积修读学生人数已超过五百人,毕业人数将近两百人。生源来自港澳台的金融业、保险业、工商界、教育界、信息科技界等,大多担任中高级管理职务,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董事、总经理等。翻开上海财经大学网站,还能看到毕业生在母校热情留言:“老师很专业友善,课程除了科目的知识外,还可以了解内地的实际情况。很值得推荐。”“我们企业正全心全意开拓大中华市场,这课程提供给我分析该市场之知识与技巧是其他同类课程所没有的。”“课程以国际视野深切剖析中国市场实况,对于发展国内业务有莫大帮助。”……

  精细化优势贡献国家

  学生和业界的肯定,让张奕敏的工作更有动力。更令他感动的,还有祖国内地各级各部门对他们的支持。2005年,香港金融管理学院成为上海市人事局的境外培训基地。之后,浙江、福建、天津、重庆、云南、安徽、贵州、山东等省市也相继在他们学院设立境外培训基地,协助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展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年培训量超过10000人次。

参访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日本有限公司

  张奕敏介绍,有了祖国对于港人的认可和信任,近年来也常常受邀为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讲课,或者为政策制订提供建议参考。最令他意想不到的,莫过于随着各地区各部门都开始狠抓落实精准思维、绣花功夫、精细化管理,他们的香港经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他还受邀参与了《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现场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起草。这项于2018年起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对于政府和很多事业单位面向百姓的接待现场建设,确立了统一的软硬件指标。大到硬件环境,小到接待人员的仪容仪表,都有明确规定。

  作为标准起草人之一,张奕敏还受到很多部门邀请前去讲课,或者在他们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制订细分化标准时,提供更细致的指导。“一些政府部门的大型接待窗口,后来又更加下沉到细分行业,医院有医院标准,社区有社区标准……”

  前不久,张奕敏团队还荣获上海市政府质量奖。不过,对于他来说,“金杯银杯都不如百姓口碑。”他坦言:“可以为内地同胞做一些服务,也是一件比较开心的事情。”

  从人师“进阶”为学生

  在张奕敏印象中,并没有经过多少年,昔日在港为他担忧的亲朋纷纷“松了一口气”,周围渴望通过他了解祖国内地的朋友还越来越多,但他留在香港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开始时沪港两头跑,后来是时间一半一半。到现在,每年在香港的时间基本只有1/4,剩下的1/2在上海,还有1/4在全国各地跑。”

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地区青少年

  忙碌让张奕敏快乐,但快乐之源不止于成就,还在于他有了更多机会做回一个学生,深入祖国山川大地了解风土人情,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国情教育培训班。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他的人生实现了新的进阶。

  谈到自己上过的课,张奕敏如数家珍。他记得在浦东干部学院培训时,参观交大的钱学森图书馆,很多女同学都感动哭了。“我们第一次知道钱老是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还要回到祖国。如果他不回来,实在很难想象我们现在还会受到多少威胁。”还有让他大开眼界的,莫过于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培训。“在课程安排上,为了让我们香港同学更容易接受,不仅用了繁体字,还用了很多香港案例和视频,使我们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张奕敏介绍,他们在井冈山学习“井冈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中国近代史”等课程,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和思想指引,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还有很多事情让我非常震撼!”学习之余,张奕敏也不忘联系自己的本行,他希望能够将内地类似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和中文教育课程引入香港,让更多香港同胞准确了解祖国的历史,感受伟大的精神。“其实内地有很多非常好的课程和师资力量,不好好利用就可惜了。”

  心系下一代融入祖国

  行走在沪港两地,“多面手”张奕敏还有不少成功的实践案例至今仍为业界津津乐道。比如推动双城的优质品牌互通。他是上海著名餐饮品牌“小南国”赴港上市的重要推手。他还将昔日西贡渔村外默默无闻的甜品店“满记”引入上海,将之打造成内地堂食甜品第一大连锁。店主方先生独创的榴莲班戟,以及正宗的港式杨枝甘露等,带来的回味历久弥新。

疫情结束,让张奕敏能够重启推动沪港两地专业交流的各项工作

  不过,低调的张奕敏从来不会主动自夸过去的辉煌,更喜欢总结和展望。他说,无论是教育品牌还是甜品店的成功,无不证明了内地广阔市场对于香港的重要性。同时,尽管时代变迁,港人依旧有很多优势,所以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有好的渠道,认真去做,一定可以有好的发展。何况今时今日,祖国对于港澳同胞的支持力度还越来越大。

  由此,张奕敏自然还想到了时下的香港青年。他说,近年来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业余参与沪上各个港人团体发起的港青学习交流项目,担任联络人和创业导师。在他看来,香港青年正迎来“进可攻,退可守”的好时代。“香港本身正迎来新时代,你留在香港也好,到内地也好,机会越来越多。”但是,作为过来人,他更加鼓励港青们能够先到内地来看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议不如一行”。他至今记得,十多年前的一个香港青年上海实习团,临行前还有年轻人问他:“到上海应酬要不要喝白酒?会不会被灌醉?”

  当然,今天的上海对很多港人来说,已经不再停留在传言里。快乐的“新上海人”张奕敏还更加自信地认为,香港年轻人来了一定会喜欢。何况还有他们这批前人做坚强后盾。“年轻人不能再一放假就往日本欧洲跑,应该多来中国内地。多了解,多接触。我们作为沪港交流的平台,很愿意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源协助。”这些协助除了生活琐事,还包括了为他们做实实在在的长远规划谋划:寻找哪些领域更适合;怎样才能让他们不仅来得了,还留得住?怎样加强港青与内地同龄人的交流互动等等。

  这点点滴滴,仿佛张奕敏为新“桥”绘制的图纸上那些线条,明晰、坚毅,每一条都直指远方。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