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在沪港人 | 刘嘉业:汲力前行与浦东共成长的“恋沪者”

2023-07-28 11:41:17大公网 作者:张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刘嘉业来到上海十多年,一直居住在浦东,是浦东和上海发展的见证者,现在更积极做一个建设者

  出生在香港,读书和职业生涯起步都在国外,但刘嘉业始终认为,这十多年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给他的震撼最大。2010年,他带着妻儿来到上海,在浦东安家。亲眼目睹那条起自陆家嘴,全长5.5公里的世纪大道从阡陌交通成长为“东方香榭丽舍大街”。他自豪于自己是浦东开发和上海进步的见证者,如今,更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回顾自己这些年的“上海故事”,初来乍到的陌生和不适感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来了不想走”的眷恋。

  从新来者到电视评论员

  第一次见到刘嘉业,是在大文集团主办的“2022范长江行动——认知上海这十年”香港传媒学子上海行活动的交流座谈会上。他与上海的缘分和在上海工作生活的趣事,让在场的青年学子和记者都听得津津有味。

  刚到上海没几年,刘嘉业就受邀在上海电视台担任热门节目《第一地产》的特约评论员,至今仍能在网上找到他参与节目的视频

  11岁就从香港去英国读书的刘嘉业,来到上海是因为想为家族企业做一点贡献。他说,在内地工作多年的父亲,一直看好祖国的发展潜力,希望他能抓住机遇。所以,他辞去了在美国企业的高管职务,把家也搬来上海。“那时候孩子才三岁。”

  迷惘和不适应是肯定有的。刘嘉业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吃”。最初几年,为了采购一些进口食品,他需要定期从浦东横跨上海,跋涉20公里到当时仅有的几家涉外超市之一,长宁区的古北家乐福采购。至于生活用品等,要找到以前用惯了的也不太方便。不过,“狮子山精神”的感召,家人的支持,上海蒸蒸日上的气氛,都让他充满了力量,不敢轻言放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不断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融入本地,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在上海工作几年后,刘嘉业受邀成为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的特约评论员。他介绍说,那几年正是内地房地产大发展时期,电视上有个热门的节目《第一地产》,常常邀请专业人士,定期走进演播室作政策分析。他在地产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让他的分析和评论受到了广泛认可,节目大受欢迎。事实上,刘嘉业的这次“出圈”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那就是,一位曾经对英语和粤语的运用更加自如的香港人,能够在对普通话要求极严格的内地电视台崭露头角,他在克服语言关方面作了多少努力,可想而知。

  刘嘉业在自己企业开发的项目中巡视,在上海工作期间,他将很多香港在房地产开发和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引入上海,大获成功  

  推广香港先进经验

  回顾那几年意外“走红”,刘嘉业并没有沾沾自喜,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香港经验和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他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且每次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干货”。他记得,那几年各路资本争相进入内地房地产领域,大量楼盘开工建设,而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倾听香港企业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香港房地产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所以在节目里,他们会要我介绍很多香港的做法,比较沪港的政策。”而实践证明,香港的不少理念虽然保守,却更具可持续性。比如,港资房地产企业坚持将负债比率控制在20%以下。盖楼重视小户型和资源合理利用等等。这都给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有益的参考。

  刘嘉业现任浦东新区政协常委和港澳委员召集人,会定期组织在沪港人举行活动,为浦东和上海的发展建言献策

  刘嘉业不仅将港资房产企业的理念和成功经验,无私地与内地同行和民众分享,他自己的企业经营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他坦言,十多年在上海的发展,他的企业没有盲目投入太多项目,而是专注于将香港企业重服务、重物业和重视社区建设的理念融入两个案例中。他说,随着理性购房、“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思想的贯彻,消费者买楼除了更加关注硬件品质,对于软性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港资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在香港,物业服务是地产公司尤为重视的环节,香港服务行业也已经成熟,走在了内地同行前面。“我们不是楼卖掉了就什么都不管了。”

  与此同时,由于比内地更熟悉国际流行趋势,港企还是较早参与上海的老旧小区和商住楼房改造的。特别是在实体商业面临更多挑战的近几年,港人的创意也常常领风气之先。刘嘉业介绍,他的企业投入了一些旧商场翻新,并不是单纯重新装修,而是在招商方面更加注重贴近民生和年轻受众喜好,如增加了创意餐饮、密室逃脱、剧本杀等。还在日常运营中,策划更多的活动,加强商业体的社交功能等等。他说,未来随着上海更加重视市民的获得感,加快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房地产业还可以引入不少香港已经成熟的做法,不断与时俱进。

  从居住者到“建设者”

  除了在事业上有更多空间,上海十年来进步和发展速度也不断给刘嘉业带来新惊喜。他说,刚来上海居住在陆家嘴的一个国际社区,就被其中开阔的亲子空间所吸引。“游泳池、足球运动场、儿童乐园,小朋友很开心。”时间久了,他发现,不是单纯一个小区,上海在城市建设进程中越来越重视市民运动、文化、休闲和亲子空间的打造,这也给了他的孩子们幸福的童年。

刘嘉业(左一)是一个运动达人,这是他参加在沪港人举行的健步走活动,并获得奖牌

  之后,刘嘉业的家又沿着世纪大道一路向东,搬到了花木地区,毗邻世纪公园,与140多公顷绿地为邻。“那就更厉害了,能够在市区规划这么大的绿地真了不起。”日复一日往返间,他亲眼目睹了周边的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到如今一个现代化城区初具雏形。这种规模和气势,他直言走遍世界都没看到过。“美国都没有,我只有在中国第一次见到。而且这里做事情,落实非常快,效率高。”由此,他也为香港曾经多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感到惋惜,并为新一届特区政府开始“以结果为目标”解决社会问题感到特别振奋。当然,业余时间喜爱烹饪的他也早已不需要长途跋涉去买食品,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手机“买遍全球”。他与在沪港人朋友的日常交流,也增了不少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会分享哪个网络平台的菜更好。

  谈到对未来的期待,刘嘉业说,扎根上海是肯定的,他的孩子们也已经把这里当成家。比较而言,上海在环境和氛围上与香港更像。“用年轻人的话说,这里‘玩’的地方更多。”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落地上海也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在事业上,除了港人传统的优势领域,他会更多关注国家的政策和上海的发展规划,寻找新的机遇。他介绍,周围就有不少朋友试水投资科技领域,如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都获得了积极的成果。

  “做事情多跟着国家政策方向走,我觉得就可以有成功机会。”

  牵挂港青融入祖国

  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去电视台做节目,但刘嘉业在上海港人圈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因为这些年,在享受着上海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他还在兢兢业业做一个建设者。现在,他已经是浦东新区政协常委和港澳委员召集人。每当回港或出国,他都会更加留意当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好做法,为上海带来新建议。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花了很多时间开展调研,为缓解浦东交通拥堵,为在沪港人更便利就医、就学、更换护照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内地与香港的青年交流,是刘嘉业业余时间的重要工作。随着疫情结束,他又忙碌起来。这是他应邀在2023年的沪港青年科创论坛上担任主持人,并与嘉宾合影

  在与“范长江行动”港澳传媒学子交流时,刘嘉业还非常关注两地通关的进度。但是,通关对他而言并不仅仅是回家方便,更重要的是,他非常牵挂能够带领更多香港青年学子来内地考察。此前很多年,他一直是沪港青年交流的积极推动者。他表示,以他的亲身经历来说,最有效的国民教育除了书本,就是亲身实践、亲眼见证。“很早以前,香港人旅游大多是去欧美,很少想到来内地看看。很多香港年轻人就不了解自己的祖国。”近几年,香港政治社会实现了拨乱反正,让他们这些在内地多年的港人也倍感欣慰。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得到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里有商飞,有很多新的高科技项目,我们的航天探月工程也已经领先世界,我们都愿意资助他们多过来走走、看看。”

  刘嘉业告诉记者,疫情前,很多在沪港人团体都会组织各种规模、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香港学生,利用假期来内地考察、实习。他每年也会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就在2019年,他带领300多个香港学生参观浦东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我们去张江高科技企业看机器人打乒乓球,到陆家嘴看城市建设。他们有人会惊讶到一直合不拢嘴‘原来祖国内地这么发达,和我们想象完全不一样’!”此后,学生们还被分派到很多当地企业实习一阵,有10个同学来到他的企业,除了通过学习业务深入了解国情,同学们也被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所吸引“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手机打车、外卖……实习结束后他们还觉得回去会很不方便。”

  当然,生活环境只是很小的一方面。刘嘉业说,最重要的是,通过参观、考察和实习,能够打开他们的眼界。他愿意继续出钱出力,为更多香港学子搭桥铺路。他们都认为,最好的宣传,就是由来过内地的同学亲自对周围的朋友讲自己的所见所闻。“疫情过后,我们还多要做这方面的工作。让更多香港学生看到祖国的真实面貌,让他们知道,在这里生活很幸福。”

  刘嘉业和那次座谈会的聆听者们,并没有等待太久。就在2023年,一切都已经重启。等待着他们的,是更加忙碌的日子。当然,是忙并快乐着。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